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聽李子勛解讀原生家庭

聽李子勛解讀原生家庭

去年10月去世的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是中國第一批心理治療師,在《父母必讀》雜誌上第一次向公眾介紹什麼是家庭治療。他為讀者講解家庭治療中的關鍵問題,用專業知識和大愛之心安撫焦慮,是帶領讀者用中立、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家庭,幫讀者學會剖析自我、理解孩子、重塑家庭關係。

李子勛是一位心理醫生,也是一位父親,他一邊學習一邊總結自己的育兒之道,坦承自己也曾暴躁、不能容忍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種種毛病深感無助,也是漸漸學習摸索如何去成就孩子的。

針對父母育兒的各種焦慮,他寫了《和孩子相處的藝術》《慢慢成長的果實比較甜》《不要光教對與錯》《任何性格都開心》《吃飯慢不是缺點》等文章,這些看上去就減壓、讓人心生暖意的標題,讓人感到他是無比理解父母焦慮的人,更是那個最懂孩子的人。

孩子的問題源於家庭功能不良

1999年7月,李子勛發表《探尋問題的本源——家庭教育與家庭治療》,第一次對公眾講解什麼是家庭治療。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生物學家易看到孩子家庭個性遺傳或腦生化代謝的紊亂,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易看到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失措,心理學家卻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的癥狀,認為孩子的問題是成長的問題,可以通過促進孩子長大去解決。

上世紀50年代,西方的一些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觀察到兒童精神疾病、兒童神經症及兒童行為紊亂的家庭有一些特殊的情感關係和交流方式。如果改變這些方式,病兒的癥狀大多能得到自然緩解。他們認為孩子的癥狀來源於家庭的結構和功能不良,並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就是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的方式就是,當一個孩子出現心理和生理癥狀時,一家人都來到醫生的診室,與心理醫生共同形成一種治療小組。醫生走進家庭,用一些專業技術參與、引起和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與交流,從中發現家庭在結構、界限、權力等級、親密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家庭治療風靡全球。家庭被視為一個功能系統,家庭的問題是經過無數次成員之間的互動、重複、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的。也就是說,家庭中某個成員所表現出的「病態」或行為障礙,很可能並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平衡出現了偏差。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庭的問題。

這些專業、嚴謹的提法,給當時的心理學界、教育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種看待家庭的視角,注重兒童問題產生的情景、問題被維持的條件、問題如何改變家庭現實和家庭規則,給那些因為孩子有「問題行為」卻又無力改變的絕望家庭帶來了希望——問題並非不能改變,而是我們用的力氣不對。

從此之後,李子勛開始寫專欄,將家庭治療所包含的重要意義普及到千家萬戶,犀利而深刻地用各種生活情境點出了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從關注問題轉為關注家庭關係

在李子勛看來,家庭治療並不玄妙,它的精髓在於對事物的觀察與眾不同。

父母原來習慣於問題取向的觀察方法,總要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情緒、學習狀態、人際關係找到原因,討個說法。慢慢地,孩子會呈現出問題來滿足或解釋父母的困惑。也就是說,很多孩子的問題是在問題取向的心理互動中被父母「觀察」出來的。心理治療師則對這些「被觀察出來的問題」採用一種資源取向,利用它去改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改善孩子與社會的關係,讓孩子和家庭從中受益。

事實上,家庭中的許多問題經常是過渡性的,會隨著家庭的發展而變化,如果認為問題是固化的,麻煩就大了。比如孩子今天考了76分,父母認為孩子一輩子都會考76分,就把問題擴大化了。其實考76分僅僅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狀態,是一個有時間性的東西。

有時候家庭會出現一些分裂現象,不一定非要處理,只有家庭成員都覺得這種關係不好,不舒服,自己願意變,才是安全的轉變。李子勛說:「我希望家長能夠擴大眼界,看到更多層面的、不一樣的東西。家庭中的不平衡,其實就是家庭存在的方式,並不值得急於處理,否則可能就會把問題搞大。」所以他從不建議家庭治療師告訴父母:「你錯了,你要改變。」

李子勛認為不少精神分析問題是被製造出來的。比如精神分析醫生喜歡問早年的問題,幼年的創傷,尤其是跟親密關係者的創傷。當一個人在家中打妻子的時候,就給他找一個理由:小時候他挨打。「這解決問題嗎?沒有解決問題。這只是精神分析家製造出來的問題。」

家庭治療強調關係,看是什麼樣的關係令人不舒服,提問總是圍繞家庭中的關係,而不是這個家庭在幹什麼。有的家長會問:「老師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你不強調孩子的學習,那我的孩子在班上老受氣怎麼辦?」對於這類問題,家庭治療師會說:「在班級里,有的人就是扮演被表揚的孩子,有的人就是扮演被懲罰的角色,這就是一個遊戲。每個教室中,都有兩三個孩子是榜樣,他們是老師和整個班集體培養出來的;也有幾個孩子是淘氣的,你的孩子就不幸成了淘氣包。但這仍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過渡,一個狀態,不要把它固化起來。」

成就孩子有時只需一個假定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對學習一點兒興趣也沒有,甭管考試成績多差都蠻不在乎,而且在班裡交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學困生。媽媽很擔心他會跟那些朋友學壞,還擔心他從小這麼沒有上進心,長大了會很沒出息。

而李子勛認為,家長害怕孩子犯錯誤、變壞,所以格外關注所謂不良信息和孩子可能變壞的徵兆,並且強迫孩子去改變。但越放棄美好的假定,越去關注壞信息,這個孩子身上的壞信息就會越多,直到有一天,這些壞信息把父母跟孩子一起壓垮。

李子勛提醒說,孩子的很多所謂缺點,實際上是父母的價值觀建構出來的。人的認知過程非常神奇,不要以為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就是真實的,其實常常只是被我們的價值觀建構出來的結果。就像孩子的許多所謂缺點,實際上只不過是父母過度焦慮的副產品。

在李子勛看來,如果我們認為人性並不美好,人都是不可靠的、貪婪的、自私的,甚至是具有攻擊性的,我們就會害怕跟人接觸,就會選擇防禦,就會對別人缺乏起碼的信任。久而久之,這種不良假定會成為沉重的心理負擔。他舉例說,就像如果你總是提防著你的朋友,就會發現他也在提防著你,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現象。

同樣,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珍惜,也就不會珍惜他人、珍惜這個世界。很多低自尊的人覺得自己不重要,假定自己是多餘的,就會放棄自己,比如嫁一個不該嫁的人,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李子勛講過一個似乎與教育孩子無關的故事。有個妻子發現先生手機里有個曖昧簡訊,便問他:「你是不是有外遇了?」先生回答:「沒有。」這時候,妻子該怎麼做?

心理治療師的建議是,如果你要問,就必須要相信先生的回答,如果你不相信他,寧可不問。因為你問出答案後又不相信,提問就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妻子又重獲幸福感,相信先生是忠貞於愛情的。

可是5年以後,妻子發現自己最初的懷疑是對的。是不是妻子就失去了什麼?

假設時光倒流到5年前,妻子不相信先生的解釋,經常去跟蹤,跟先生爭吵。5年以後,她終於證實先生不愛自己了。

同樣是5年,哪一種選擇過得更好?選擇美好假定,妻子這5年仍然是幸福的,夫妻關係也相對和緩,孩子的心理也不會受傷;選擇懷疑,妻子這5年是痛苦的,孩子的心理也會因為父母不斷爭吵而受傷。況且許多例子表明,當婚姻瀕臨破裂的時候,選擇信任與堅持比選擇懷疑與排斥擁有更多挽救婚姻的機會。

所以,選擇美好的假定,並沒有失去什麼,卻獲得了與這個假定同在的幸福感。

同理,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做美好假定,必須有勇氣相信孩子的未來會比自己強、比自己好,這樣父母想教育孩子的慾望就會減輕,就會更多地欣賞他成長,看著他發展,給他支持。而孩子也會一步步成長為父母假定的那樣。這就是內在塑造的美妙過程。

(作者單位:《父母必讀》雜誌社)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09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