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病例分享 肝膿腫分享

病例分享 肝膿腫分享

患者女,53歲,患者於2019年3月4日行肛瘺手術,術後痊癒出院。4月22日,患者因「腹痛、納差兩周,發熱一周」來我院消化內科門診,當時測體溫37.4℃,為明確診斷,先行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所見:

肝臟大小形態正常,實質回聲欠均質,肝內探及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低回聲結節,大者位於肝右葉,大小約2.4cmx2.2 cm,邊界尚清,內回聲欠均質,部分結節呈「牛眼征」,CDFI示其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膽囊大小形態尚可,膽囊壁局部不規則增厚,呈不均質低回聲,範圍約1.9cmx1.5 cm;於內壁探及一實性突起,大小約0.5cmx0.4 cm,不隨體位變化移動。

超聲表現如下所示:

肝內散在分布的低回聲結節

結節內未見血流信號

膽囊聲像圖

膽囊壁未見血流信號

超聲提示:

1.肝內多發低回聲結節——考慮轉移,建議進一步檢查;

2.膽囊壁局部不規則增厚——建議進一步檢查,除外肝癌(Ca);

3.膽囊息肉。

患者行腹部超聲檢查後收入院治療,於4月23日行強化CT檢查。如下:

強化CT所見:

肝臟邊緣光滑,各葉大小比例正常,肝實質內見多發類圓形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勻,增強掃描呈邊緣強化。肝內外膽管未見擴張。膽囊不大,壁略厚,未見陽性結石影。胰腺大小、形態正常,未見異常密度,胰管無擴張。脾不大,實質密度均勻,脾周見結節影。腹腔內及腹膜後見多發大小不等淋巴結,未見腹水徵象。

提示:

1.肝多發異常強化灶,考慮轉移瘤可能,肝膿腫不除外;

2.腹腔及腹膜後多發淋巴結;

3.膽囊壁厚,提示膽囊炎;

4.副脾結節;

相關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CRP:全程C反應蛋白:200.79 mg/L、白細胞計數:23.8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9.2%、血紅蛋白濃度:95 g/L、血小板計數:393×109/L;肝腎功 生化離子:總蛋白(干化學法):56.6 g/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干化學法):62.3 U/L、鹼性磷酸酶(干化學法):299.5 U/L、白蛋白(干化學法):24.9 g/L、r-谷氨醯氨基轉移酶(干化學法):160.6 U/L;糖類抗原125(CA125):179.90 U/ml;血凝系列:凝血酶原時間:15.80秒、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58.0%、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率:1.41、D-二聚體:11285 ng/ml FEU;糞便隱血:陽性;血澱粉酶、血酮體、AFP、CEA、CA19-9未見異常。

因患者一直處於低熱狀態,於4月23日晚突發高熱,溫度最高達39℃,實驗室檢查提示炎性表現,遂行抗炎治療。一周後,於5月1日行腹部MRI檢查。如下:

MRI所見:

肝內見多發類圓形、團簇狀長T1長T2信號灶,信號不均勻,中心區呈更長T1更長T2信號,DWI中心區呈明顯高信號,增強後呈周圍環形強化,部分呈分支樣強化,局部膽管擴張、壁厚,病灶邊緣模糊。門脈右支顯示欠清。膽囊小、壁厚。胰腺未見異常信號,胰管無擴張。脾未見明顯異常信號,內側見小結節,長徑約0.7 cm,信號及強化方式與脾一致。腹腔見少量積液,腹腔及腹膜後見多發略大淋巴結。腹部皮下見片狀T2壓脂後高信號。所掃及雙側胸腔少量積液。

提示:

1.肝內多發異常信號,考慮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建議治療後複查;

2.腹腔及腹膜後淋巴結略大;

3.腹腔少量積液;

4.副脾結節;

5.腹壁皮下軟組織水腫;

6.雙側胸腔少量積液;

經抗炎治療後患者病情好轉,體溫下降,MRI提示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遂繼續抗炎治療,並於5月10日複查超聲。如下:

繼續治療一周後,5月17日複查超聲。如下:

複查超聲後,提示好轉,行抗炎治療一周後出院。

出院診斷:

1.肝膿腫

2.膽囊結石、膽囊息肉並膽囊炎

3.腹腔及腹膜後多發淋巴結

出院一周後,於5月31日複查超聲。如下:

患者主要診斷:肝膿腫

肝膿腫分為細菌性和阿米巴性兩類。

(1)細菌性肝膿腫:體溫高,多為弛張熱,伴有出汗,呈消耗面容。

(2)阿米巴性肝膿腫:發病較慢,表現低熱、周身不適、消化不良、消瘦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患者常有痢疾史,或可檢出和(或)培養出阿米巴原蟲或痢疾桿菌。

超聲表現:

早期:肝實質內不規則低回聲或高回聲團塊,邊緣模糊;CDFI顯示內部有點狀或條狀搏動性彩色血流,RI≤0.55。

形成期:肝實質內顯示囊性腫塊,膿腫區壞死液化;當液化範圍擴大時,膿腫壁增厚、回聲增強。

吸收期:膿腫內部回聲明顯減小或消失,代之以斑片狀、條索狀高回聲。

慢性期:壁顯著增厚,呈環狀增強回聲,有時伴鈣化。

其他特徵:

1. 肝臟腫大或變形;

2. 膿腫周圍管狀結構受壓移位;

3. 感染來自膽道系統者,可以檢出膽道阻塞和感染的聲像圖。

鑒別診斷:

1. 肝轉移癌:

超聲表現:

(1)肝內高回聲或低回聲結節,常多發;

(2)牛眼症或聲暈樣聲像圖;

(3)可有鈣化、囊變、囊實性結節,多發弱回聲結節中心出現點狀強回聲。

CT表現:

(1)病灶小而多是其特徵性表現;

(2)大多數轉移灶為圓形;

(3)多為低密度,3%有鈣化;

(4)小病灶邊緣清晰,大病灶邊緣模糊;

(5)較小的病灶可有囊變,是肝轉移癌的特徵之一,有時轉移灶可為囊性;

(6)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增強,程度不一。

MRI表現:

可見邊緣清楚的「靶環征」,「亮環征」或「暈征」。

實驗室檢查:

(1)95%的患者AFP(-);

(2)50%以上的患者g-GT升高,ALP升高,乳酸脫氫酶升高。

2.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膽管急性梗阻和化膿性感染所致。最常見的原因是肝內膽管結石,其次是膽道寄生蟲、膽管狹窄、腫瘤等。

超聲表現:

可以顯示肝內膽管結石的強回聲光團、膽管擴張、肝內液性暗區。

CT表現:

90%均分布於肝葉周邊部位,多呈散在、多發;呈圓形或橢圓形,多房、簇狀,不規則少見。增強掃描膿腫壁不同程度增強伴周邊低密度環形水腫帶,可見膽管擴張、結石、膽管積氣、術後狹窄等。

病例反思

此患者首診時超聲表現為肝內散在分布的低回聲結節,邊界不清,周邊由於肝實質水腫形成聲暈,有典型的「靶環征」現象,與轉移性肝癌的「牛眼征」相似,且轉移性肝癌可能首先表現為不明原因的低熱,早期可以為囊性結節,其餘的輔助檢查均無,造成首次超聲檢查出現誤診的情況。臨床科室根據患者收住院後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強化CT等綜合分析後考慮肝膿腫,並進行積極的抗炎治療,患者病情好轉,最終明確診斷。此病例提示我們超聲檢查時很可能會遇到同圖不同病的情況,要擴展自己的診斷思路,充分考慮所有的可能性,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郭萬學. 超聲醫學(第6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801-803.

作者:山大二院超聲科 來源:中國超聲醫學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關注消化,我們有很多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結腸里的「甜甜圈」
呂賓教授:幽門螺桿菌根除後早期胃癌的識別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