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話文運動的功與過,是脫胎換骨還是自斷經脈?

白話文運動的功與過,是脫胎換骨還是自斷經脈?

白話文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標準定義為1919年,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提倡白話文並非自那個時期開始,明末起義軍張獻忠也是白話文的支持者。簡單來說,白話文並非什麼新鮮事物,它更多的是一種與文言文並存的語言形式。

白話文運動對於中國而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它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識字讀書,能夠學習知識。但也有學者認為,白話文運動摧毀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事實上,白話文運動是近代中國得以真正「熬過去」的一劑方葯......

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徹底淪為殖民地,中國文化發展也進入了一個瀕臨死亡的時間節點。由於政治上的失敗,大量文人開始懷疑傳統中國文化,其中,大量的「文人」都開始反思,但不得不說,中國人的反思精神實在太強了。以至於包括魯迅在內的那個時期的文人一提起中國文化,就認為是糟粕。

白話文運動內部同樣存在爭論,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倡導全面進行白話文運動,而以胡適為代表的則不認可馬克思主義,強調實用主義。

那麼白話文運動是怎樣「動」起來的呢?首先,在這個歷史時期,大量白話文作品開始出現,其中尤其是在雜文領域。眾多自辦媒體的出現,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接觸到白話文。其次,文言文批判運動,針對古代很多經典進行全新解讀,全面否定儒家文化。最後則是教育,大量西式學校的出現,採用白話文教學。

事實證明,白話文運動是非常成功的,現代人已經完全放棄文言文,而現如今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也是如同吉祥物一樣的存在。事實上文言文絕非糟粕,甚至可以說,白話文本身在表意上面遠比文言文複雜。

比如「我已經吃了早飯了。」如果用文言文來說「吾食饔(yōng)矣」,這不僅僅是字數上的縮短,而是一種化,「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語出《孟子·滕文公》。事實上,文言文對於歷史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記述更加簡單,同時能夠作為一種文化更加深入的傳承。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成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文言文的一部分。不得不感謝白話文運動沒有徹底的趕盡殺絕,總算給文言文留了一線生機。

當然,白話文運動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將常用字的總數進行縮減,通過組合簡單的字、詞便於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閱讀。

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學歷還在不斷提高,不知道未來是否有一天,又會有「文言文運動」之類的出現呢?總的來說,語言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推陳出新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全面否定,這是不是又是一種偏激呢?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竟是足球的起源?中華文明中的體育運動和傳說都有哪些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