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動物也為死亡的同伴而哀悼?也許失去摯愛的痛苦是共通的

動物也為死亡的同伴而哀悼?也許失去摯愛的痛苦是共通的

去年8月,加拿大溫哥華的維多利亞市附近海域,發生了讓人扼腕痛惜的一幕,一頭編號為「J35」的20歲虎鯨媽媽產下一頭小虎鯨,可小虎鯨降生之後不幸夭折,遺體一再下沉,而虎鯨媽媽並未放棄,她鼻子觸碰小虎鯨的遺體、把小虎鯨一次次頂上海面,竭盡全力的試圖喚醒小虎鯨。此後的幾天里,虎鯨媽媽一直小心翼翼的駝著小虎鯨的遺體,從維多利亞市附近海域出發,途徑聖胡安群島、游到了溫哥華附近的海域,當時,又有六頭成年虎鯨與虎鯨媽媽匯合,它們以虎鯨媽媽和小虎鯨為中心、圍繞著一個近乎於環形的軌跡遊動,彷彿在進行一場「哀悼」儀式。「哀悼」儀式持續了2個小時之久,虎鯨媽媽確信小虎鯨無法起死回生,只能選擇放棄了。

與虎鯨媽媽和小虎鯨的事例類似,尚比亞的奇方希野生動物保護區中,一隻名為諾埃爾(Noel)的雌性黑猩猩不幸喪子,研究人員目擊諾埃爾為兒子托馬斯(Thomas)清潔口腔和牙齒,他們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為「入葬洗禮」。大象的族群中出現了亡故成員,它們也會時不時的探訪亡故成員的遺骸,或是輕輕敲打幾下骸骨、或是戀戀不捨的徘徊一陣子,似乎是一種「祭奠」儀式。英國生物學家簡.古道爾(Jane Goodall)發現的案例更為驚人,一隻名為弗洛的雌性黑猩猩病逝之後,她的兒子弗林特整天鬱鬱寡歡,他遠離群體的其他成員、每天的進食和飲水極少,這樣哀哀戚戚的過了一個月,弗林特也死了。

對於動物們的「哀悼」行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群體持審慎和否定的態度,他們擔心「動物擬人化」——簡而言之,「動物擬人化」就是人們把人類的一些特徵、心情和目標強加到動物們的身上——的做法得到了縱容之後,那麼,人們可能會無法認知和理解動物行為的真相,只會接受人們「一廂情願」的種種猜想和虛構。不過,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一些社會性較強的物種中也有「哀痛」和「哀悼」行為,因此,英國的生物學界掀起了一股聲浪,研究人員們呼籲創立一門「進化逝世學」(evolutionary thanatology)的新學科,試圖從進化的角度來研究動物們的「哀悼」行為。

與虎鯨一樣,海豚也是一種智力較高、社會性較強的生物,它們對族群中的亡故同伴也會表現出「哀悼行為」。特提思研究所的瓊恩.貢薩爾沃博士曾經三次目睹短吻海豚照顧夭折幼崽的現象——其中的兩次是海豚母親駝著幼崽的遺體遊了幾天,另一次是海豚群體試圖拯救一頭瀕死的幼崽,幼崽死亡和沉入海中之後,它們「哀悼」一段時間之後就離開了。瓊恩.貢薩爾沃博士認為,人與其他的一些生物一樣,因為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才產生了「哀悼」的行為。

對於人類而言,「哀悼」是一種極有價值的行為,一方面「哀悼」可以緩解人們對逝去同伴的哀思之痛,另一方面它可以讓人們關注「死亡」本身、以及同伴死亡的方式,這樣的話,人們就會避開一些風險要素,更為長久的生存下去。不過,人們不該把「哀悼」這一行為強加到各種動物的身上,或許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哀悼」行為有一些共通之處,但差異之處可能會超出人們的預估和想像,所以,生物學家們有必要創立「進化逝世學」這一新學科,系統性的研究生物們(包括人類在內)的「哀悼」行為。

小考題:你認為動物有沒有哀傷、喜悅、煩惱等等情感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人們能否逆轉「死亡」?起死回生是從未停止的幻想
鏡像平行世界真的存在?科學家準備驗證這一奇妙的理論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