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官員謊報年齡那些事兒

古代官員謊報年齡那些事兒

不想退休就變「年輕」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就明確的記載,那些科舉出身的官老爺們聚到一處敘年齒、排輩分,有兩套年齡演算法,即所謂的「官年」和「實年」,官年是指古代應試科舉時上報的「官方年齡」,而實年就是他們的真實年齡,官年比實年小是常態,《容齋隨筆》中提到,江東提刑李信甫實年七十,而官年六十五。這種情況每個朝代都有,清朝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里的范進更誇張,他屢考不中,童生冊子上官年三十,實年則已經五十四歲了。

古代科舉制競爭激烈,登科不易。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極為罕見,大多數人都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才得以高中,唐朝白居易29歲時考中進士,在同時考中的17人里是最年輕的。科舉及第之路如此艱辛漫長,好不容易躋身官場的人自然都想在官位上多待幾年,若是早早退休了,大半輩子讀書考功名豈不是虧本的買賣嗎?尤其是占官員人數眾多的五品以下的官員,他們在任的時候俸祿就不多,早早退休連養老錢都沒攢夠,將來生活無從保證,所以他們都積極地把自己的官年盡量往小了報。而且考得功名時年齡越大,所得職位越是不重要的閑職,可撈的油水也就越少,因此學子們在報考之初就忙著為自己美容減齡了。

古代官員退休有個很雅緻的名稱:致仕,就是把官職歸還給帝王。魏晉之前的致仕高官才能得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低級小官只能回家靠自己。直到北魏孝明帝後,致仕官員才能享受到「半祿」的待遇,這點待遇遠遠不夠退休者安享晚年的。因此,除了極少數的有功之臣能得到帝王的青睞,絕大部分官員退休之後生活清貧。

宋仁宗時宰相杜衍致仕之後,因他一生「不殖私產」,只好長期借居南京(今河南商丘)車院(教習馭車技藝的衙門),直到去世。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比他略好,七十歲退休之後立志蓋房子,不過當心愿達成之後,其一生積蓄也全部耗盡了。宋朝官員尚且如此,而那些明清時期考八股出來的官員們則更甚,他們為了考中舉人乃至進士,一輩子都鑽到八股文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手無縛雞之力,退休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失業,於是對於他們謊報年齡、死活都要賴在官位上也就有些可以理解了。

年齡大的官讓人信服

有人減官齡,還有人加官齡。這又是為什麼呢?中國自古講究論資排輩,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年長是擔當大任的保證。因此,那些世家大族出身能享受祖蔭的公子哥兒們,為了能獲得官職、功勛都要往「老」了虛報幾歲,這樣獲得封賞的時候才不會招致別人的「紅眼」。還有少年得志的青年才俊,為了適應這個論資排輩的社會氛圍,也會把年齡改小。

想當年北宋政治家寇準少年折桂,18歲就中了進士當了官,數年時候太宗十分看好他的政治才能,且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可惜太年輕了,若是提拔起來難以服眾。而寇準為了扭轉自己這一劣勢,傳說他四處搜尋偏方想要把鬍鬚變白,功夫不負有心人,吃了幾年何首烏配白蘿蔔,白鬍須的寇準把自己的官齡報大,終於順利當上了宰相。寇準不是獨一無二的,清代文學家袁枚所作的《子不語》,就記載了一位他的「傳人」——乾隆年間的禮部尚書高晉,高晉25歲時在山東泗水當縣令,當時一個呂姓道士給他相面,斷言他只要長了鬍鬚就能貴極人臣,沒有鬍鬚就升不了官!可惜這位高縣令天生就是白面無須(毛髮不發達),於是呂道人就為他點墨成須,改了官齡,很快高晉就一路高歌猛進進了朝堂、當了尚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沒有 「心靈之眼」 的人生
「靈」與 「肉」息息相通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