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懲戒不等於體罰

懲戒不等於體罰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徐劍梅)6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懲戒不等於體罰》的評論。

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標誌之一是管理手段從暴力轉向非暴力,從動拳頭轉向動腦筋。把嚴師出高徒之「嚴」等同於體罰學生,呼喚「戒尺」回歸,是在偷換概念。

按照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的定義,體罰指故意施加疼痛以應對學生不可接受的行為或語言。體罰學生,東西方都有悠久傳統。英諺雲:省掉了鞭子,慣壞了孩子。英國小說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作者羅爾德·達爾在自傳中描寫英國私立學校如何粗暴體罰學生,讀來心底生寒。達爾終生厭惡學校教育,體罰讓他領悟的不是校長、老師的關愛和負責,而是成年人的虛偽、冷酷與恃強凌弱,是「暴力本身就夠壞的了,更可怕的折磨卻是被迫目睹施暴並等著厄運降臨自己頭上」。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禁止學校體罰兒童,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根據維基百科,截至2016年,全球有128個國家和地區禁止學校體罰兒童。

目前全美50個州中,仍有19個州允許公立學校體罰學生。但即便在這些州,越來越多學區已自行出台體罰禁令,其中4個州近年沒有學校對學生進行體罰,許多州還規定學校體罰學生前須徵得家長同意。

民權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調查報告指出,體罰難以界定「合理」程度和受到監管,容易被濫用。在允許體罰學生的得克薩斯州和密西西比州,有學生僅因嚼口香糖、跟老師還嘴、上課打盹、違反學校著裝要求、未經許可上廁所等輕微違紀行為被打板子,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體罰遭受身心傷害、留級或者退學。

調查還顯示,越是較窮困、資源少、教學管理混亂的學校,越傾向於體罰學生,但體罰學生並不能有效維持學校紀律或改善教學環境。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指出,體罰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學業成績存在不利影響,與學校逃學率、輟學率及青少年暴力和破壞行為等有內在關聯,也給學校帶來更多法律責任和風險。

2018年11月,美國兒科學會發布聲明強烈反對學校體罰學生。相關研究表明,體罰不僅給未成年人帶來身體傷害,還會使他們感到無助和羞辱,自尊和人格受損。對學生進行體罰,往往會摧毀師生間的信任關係,助長課堂歧視和校園欺凌行為。遭到體罰的學生更容易出現行為障礙,產生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害怕表達,學習興趣降低,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性。沒有受到體罰的學生也會因不良學校氛圍受到困擾。如果學校體罰學生成為常態,還會讓學生把暴力行為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使用暴力視為處理問題的正當方式,連同家庭暴力也視為正常。

美國還有研究表明,學校體罰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學校受到體罰的兒童往往辭彙量更少、成績更差、更缺乏學習動力。美國研究人員分析2010年全美ACT綜合測試成績時發現,與允許學校體罰的州相比,禁止體罰的州學生成績普遍更好。

不管父母、老師還是孩子,都希望學校環境有序、安全、利於學習。但有紀律的教育環境,需要在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的基礎上創造,體罰不是解決方案。(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首獲三種更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
用「膠水」批量生產造血幹細胞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