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俗語「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有道理嗎?

俗語「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有道理嗎?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醫癥狀治療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這篇文說,咱們來和您聊一句農村俗語。這就是「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

吃飯冒汗,尤其是腦袋冒汗的情景,這在現實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尤其是到了炎炎夏日,吃飯的時候稍微著急一點,冒汗是人之常情。農村俗語「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應當是無稽之談了。

其實,就普通老百姓的理解而言,吃進去的是精華,汗冒出來則意味著流失。兩者一進一出,看似是「白忙活一場」。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老百姓的理解當然缺乏科學依據。不過,從傳統醫學的癥狀分析角度來說,吃飯冒汗,尤其是吃飯的時候腦袋冒大汗的現象,有可能是病態反應。從這個角度看,「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又並非只是一句戲言。

那麼,吃飯的時候冒大汗,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說明我們可能胃熱。

在《靈樞·營衛生會篇》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內開腠理,毛蒸里泄,衛氣奏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彪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什麼意思啊?黃帝說,有的人吃東西汗就出來,有的出於頭,有的出於背,什麼原因啊?岐伯說了,這是腠理鬆開,里熱之氣蒸而發之,漏泄出去了。一個「漏泄」,表明古人將這種現象,真的看作為身體對精氣的固攝不足,導致外泄的體現。

具體一點說,這個現象特別容易發生在胃熱的人身上。這類人平時可能喜歡肥甘厚味,辛辣飲食,也可能肝火犯胃。那麼在吃飯的時候,胃熱就增加了。足陽明胃經,循於頭面。所以胃熱蒸發之際,循著陽明經上升到頭面,就出現了滿頭大汗的局面。這樣的人,往往有陽明熱證的其他表現,比如說口臭、便秘、口渴、苔黃等等。

對於這種人,古人認為他們吃下食物後,精微物質會隨著汗水流瀉出來。吃了,等於白吃。精氣並沒有為人體所有。這樣的認識,應該是「吃飯冒汗,一輩子白乾」這句話的源頭了。

當然,引起我們吃飯的時候滿頭大汗 、滿身大汗的,吃了胃熱之外,還可能因為脾胃虛弱。

這是什麼道理呢?

我們知道,水谷吃進胃裡,胃來腐熟它們,脾來運化它們,這個過程是要消耗脾胃之氣。但是對於脾虛的人來說,脾胃之氣本來就不足。這一吃東西,中氣就更加不足了。氣,有收攝津液之能。故而當氣虛的時候,津液不受固攝,就化作汗流出來。這種虛汗,可以出現在全身,如四肢部位,也可以循經出現在頭部。

這種人,往往伴隨脾虛氣弱的其他表現,比如懶言、乏力、腹脹、食慾不佳、便溏等等。他們和前面所說的胃熱之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應該說,吃飯時頭部出汗的,和前面這兩種原因有關係。如果拋開吃飯這因素,只是討論頭部多汗,則可能還有肝膽濕熱上蒸所致的頭汗,以及陽氣虛衰氣不攝津導致的頭汗。這些,我們容日後慢慢聊。

胃熱頭汗之人,醫家往往藥用連翹、梔子、黃芩、大黃、芒硝、薄荷、竹葉、甘草、蜂蜜等等。脾虛氣弱者,醫家常用黃芪、党參、白朮、甘草、升麻、柴胡、陳皮、當歸之屬。這些是醫家的事情,我們自然不必多問,我們能做的,就是適當改變生活習慣。比如說胃熱的人,咱們平時要多吃青菜,不要飲酒,少吃辛辣厚味之品,熱性的東西,盡量少吃。脾虛者,則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穴,以此來健脾益氣,溫補脾陽。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就說到這裡。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定了!瘦人更容易得肺癌!中醫理論終於被驗證
你受的「委屈」太多,所以得了脂肪肝!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