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大鑽石「光之山」的傳奇經歷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大鑽石「光之山」的傳奇經歷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上的鑽石,或者說有點名氣的鑽石,幾乎全部來自印度。佛教護法神金剛使用的金剛杵,就是用至堅至固的鑽石製成的。漢語中的金剛石、金剛鑽都是指鑽石。印度東南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的科魯爾鑽石礦(Kollur Mine)又是印度最大的鑽石礦之一,「光之山」(Koh-i-Noor)就出自該礦,雖然具體時間不詳。

大約在1310年前後,德里素丹國的素丹阿老丁·哈勒赤(Alauddin Khalji,1296—1316 年在位)南征德干高原,迫使南方各小國稱臣納貢,於是「光之山」進入德里素丹國的國庫。1526 年,南下印度的莫卧兒人首領巴布爾,在帕尼帕特打垮了德里素丹國,隨即開進德里城,自稱印度斯坦皇帝,建立莫卧兒帝國,前朝的珠寶都成了勝利者的戰利品,至此,「光之山」成了莫卧兒的皇室珠寶。然而這時候「光之山」還沒有明確的名字,巴布爾只是稱之為「一顆著名鑽石」。第5 代莫卧兒皇帝、泰姬陵的修建者沙賈汗,將「光之山」鑲嵌在孔雀寶座上。他的兒子兼繼承人奧朗則布,僱用了一位威尼斯珠寶匠將「光之山」雕琢成型,因此它的重量減少到186 克拉(摺合37.2 克)。

1739 年,納迪爾沙入侵印度並洗劫德里的時候,莫卧兒皇帝穆罕默德·沙放棄了其他祖傳財寶,只把它藏在包頭巾裡面,以期逃避波斯人的搜刮。納迪爾沙早聽說過「光之山」的美名,這次遠征印度,「光之山」是他志在必得的目標。納迪爾沙知道皇帝將它藏了起來,鑒於他還想與皇帝繼續合作,因此不方便刑訊逼供,感到十分棘手。俗話說「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穆罕默德·沙的一個失寵妃子出賣了老公,向納迪爾沙泄露了鑽石的去向。於是,納迪爾沙請穆罕默德·沙來議事,建議雙方按照穆斯林體現友誼的最高禮節交換包頭巾,穆罕默德·沙一聽就明白鑽石保不住了,卻也無可奈何。當長長的包頭巾一圈圈解開,璀璨的大鑽石閃亮而出的時候,納迪爾沙不禁讚歎道:「光之山!」從此這塊大鑽石有了專有名字。納迪爾沙的一個妻妾說:「如果一個壯漢向東西南北方各扔出一塊石頭,再向上拋出一塊石頭,再用黃金將這5 塊石頭的最遠點之間的空間填滿,這些黃金的總價值也比不上『光之山』。」

1747 年,納迪爾沙被刺殺,他的龐大帝國瞬間崩潰,他的子孫、舊部和敵人割據一方,波斯再度進入混亂時代。他的長孫沙哈魯(Shahrokh)割據馬什哈德為王,佔有了「光之山」。曾深受納迪爾沙器重的阿富汗將軍艾哈邁德·沙·杜蘭尼,被手下擁立為首位阿富汗國王,並改名艾哈邁德·汗·阿布達里(Ahmad Khān Abdālī),建立起杜蘭尼王朝(Duranni Dynasty)。1751 年,艾哈邁德率領阿富汗人佔領馬什哈德。他在納迪爾沙手下服役的時候,很可能已經認識了沙哈魯,而且很可能交情不錯,他允許沙哈魯作為自己的藩臣或總督繼續統治馬什哈德,代價是交出「光之山」。於是,「光之山」落入了阿富汗王國之手。艾哈邁德是現代阿富汗的奠基人,文治武功頗有可稱道之處。1761 年,他步老上司納迪爾沙的後塵,入侵印度,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垮了稱霸印度的馬拉塔帝國,將阿富汗王國疆域擴張到史上最大——北到阿姆河,南到印度洋,版圖比現在的阿富汗大兩倍以上。

1808 年, 英國特使蒙特斯圖亞特·埃爾芬斯通(Mountstuart Elphinstone,1779—1858 年)前往當時屬於阿富汗、今天屬於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拜謁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的孫子舒賈·沙(Shuja Shah),看到國王帶著鑲嵌「光之山」的手鐲。僅僅1 年之後,舒賈就被反對派推翻。嘗試復辟失敗之後,1812 年,他帶著最心愛的「光之山」逃到今天屬於巴基斯坦的拉合爾,投奔了旁遮普的錫克人(Sikhs)的國王蘭吉特·辛格(RanjitSingh,1799—1839 年在位)。蘭吉特·辛格是一位非常能幹的君主,號稱「 拉合爾雄獅」,錫克人今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奠定的。蘭吉特·辛格也早就聽說過「光之山」的大名,為了將其據為己有,虐待這位落魄國王,甚至不給他飯吃。1813 年,蘭吉特·辛格終於如願以償。就這樣,74 年之後,「光之山」回到印度人的手中。

1839 年,「 拉合爾雄獅」去世,他親手締造的錫克帝國陷入混亂。1848 年,英國趁機發動了第二次錫克戰爭,入侵旁遮普。1849 年,旁遮普錫克帝國戰敗,根據《拉合爾最終條約》(LastTreaty of Lahore ),旁遮普正式併入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範圍,「光之山」到了英國人手上。

1850 年6 月29 日,東印度公司的特使攜帶「光之山」抵達英國。7 月3 日,為了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250 周年獻禮,在白金漢宮,公司副主席將鑲嵌在臂帶上的「光之山」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光之山」雖然巨大,但還不夠璀璨奪目,甚至令許多慕名前來欣賞的參觀者大失所望。經英國政府同意,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決定,第二次切割、雕琢「光之山」。1852 年7 月17 日,在阿爾伯特親王和因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崙而聲名顯赫的威靈頓公爵的監督下,雕琢工作開始了。雕琢歷時38 天,耗資8000 英鎊,完工後的「光之山」只剩下105.6 克拉(摺合21.12 克),尺寸為3.6×3.2×1.3 厘米,擁有多達66 個切面,璀璨奪目,光彩照人,成了英國王室珠寶的一部分,更是輝煌燦爛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標誌。儘管維多利亞經常佩戴「光之山」,但女王對獲得它的方式深感不安,在19 世紀70 年代寫給其長女、德國皇后維多利亞的信中說:「沒有人比我對印度的感受更強烈,沒人知道我是多麼反對佔領那些國家,以後不願再侵佔了,因為那樣做是非常錯誤的,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你也知道我是多麼不喜歡佩戴『光之山』。」

亞歷山德拉王后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之後,「光之山」被鑲嵌在她的兒媳婦、愛德華七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王后(Queen Alexandra)的冠冕上,並用於這對夫妻的加冕儀式。1910年,愛德華七世駕崩,其子喬治五世繼位,次年,「 光之山」被鑲嵌在喬治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的冠冕上。1936 年,喬治五世的兒子喬治六世繼位,次年,「 光之山」最終鑲嵌在喬治六世的妻子、當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后的冠冕上。2002 年,已經成為王太后的伊麗莎白駕崩,這頂冠冕被送往倫敦塔珠寶館展出。

瑪麗王后的冠冕

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南非、巴西、剛果等地紛紛發現儲藏量豐富的鑽石礦,「光之山」早已退出世界大號鑽石排行榜的前十名,但若論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的鑽石,依然首推「光之山」。

「 光之山」對流行文化也產生了不小影響,1868 年出版的英國暢銷偵探小說《月亮寶石》(Moonstone)中的月亮寶石原型之一,就是「光之山」。

由於「 光之山」曾相繼屬於多個國家,因此,隨著二戰後英國殖民地相繼獨立,曾經擁有「光之山」的國家紛紛提出聲索權。1947 年,印度獨立,立即聲稱對「光之山」擁有完全所有權,要求英國歸還。1953 年,印度政府再次要求歸還。但是,英國政府每次都斷然拒絕。2000 年,幾位印度議員簽署聯名信,聲稱英國獲取「 光之山」的手段是非法的,要求英國歸還,英國政府則說「光之山」歷經多次轉手,已經不可能確定誰是原主了,自然無法歸還。2010 年,英國前首相大衛·卡梅倫訪問印度期間說道:「如果你對人說『是』,那麼你會突然發現大英博物館空無一物。」2016 年,印度文化部聲稱,將「盡一切可能」追索「光之山」。巴基斯坦、阿富汗也相繼對「光之山」提出過聲索權。

「光之山」的流轉過程是西亞、南亞和歐洲權力轉移史的體現。「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光之山」則是「 列強失之,天下共逐之」。曾經擁有「 光之山」的莫卧兒帝國、納迪爾沙的波斯帝國、艾哈邁德的阿富汗帝國、蘭吉特·辛格的錫克帝國,都盛極一時,能夠巧取豪奪佔有「光之山」,隨著它們相繼衰落,最終為老牌殖民帝國——大英帝國所得。

圍繞著這顆鑽石的爭奪仍在持續。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5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完美武將趙雲之飛龍歸天
東線「坦克殺手」,帝國騎士魯德爾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