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澳大利亞最權威詞典《麥考瑞詞典》的一個錯誤,牽出了關於單雙眼皮的千古奇冤

澳大利亞最權威詞典《麥考瑞詞典》的一個錯誤,牽出了關於單雙眼皮的千古奇冤

撰稿:向前

近日,因為一位華裔媽媽的努力,澳大利亞決定對其最權威詞典作出修改。

在澳大利亞最權威詞典《麥考瑞詞典》中,對詞條「單眼皮」(monolid)的解釋是這樣的:無褶皺的上眼皮,一些亞洲人認為是無精打采或懶惰的長相。

姑且不說用「無精打采」和「懶惰」形容長相合不合適,解釋中很刻意地提到「亞洲人」,很容易引來種族歧視等不良解讀。

這也引起了一位華裔媽媽的注意。

這位媽媽表示,「我認為描述一個物理屬性的詞,不該被用來形容負面的東西。」於是,她寫了一封上千字的郵件給了《麥考瑞詞典》出版社的編輯部,希望他們能夠修改該解釋。

郵件截圖。(圖片來自中國日報網)

《麥考瑞詞典》方面很快予以回應,表示同意這位華裔母親對於單眼皮的看法。他們更改了線上平台上monolid的含義,並承諾將在明年的新版印刷版中對該詞進行修訂。

如今,該詞的定義已被改為「沒有褶皺的上眼瞼,這是許多東亞人眼睛的特徵」。

對於這個結果,華裔媽媽表示滿意。「……他們把它改成了一個中性的定義,我對此很滿意。」

等等,東亞人眼睛的特徵,呃……

難道歐美人沒有單眼皮么?

搞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科普一下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區別。

單眼皮又稱單瞼,眼皮無褶皺稱為單瞼,俗稱單眼皮。雙眼皮是指上瞼皮膚在瞼緣上方有一淺溝,當睜眼時此溝以下的皮膚上移,而此溝上方皮膚則鬆弛在重瞼溝處懸垂向下摺疊成一橫行皮膚皺襞,又稱重瞼。

簡單來說,雙眼皮就是在眼皮上多了層褶子。

不過,在此還有提及一個概念,叫做內眥贅皮。

(圖片來自網路)

它是上眼瞼眼框內側的一層皮膚褶皺,如果這層褶皺剛好蓋住了睫毛緣,即便你是雙眼皮,也會被這層皮膚覆蓋掉,從而表現為單眼皮。

內眥贅皮多現於中亞及東亞人,即歐美人口中的「蒙古人種」,內眥贅皮也因此被稱為「蒙古褶」。

這也就意味著,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很多亞洲人外表表徵為單眼皮比率遠高於歐美人,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外國沒有單眼皮。

很多外國人的眼睛都極具迷惑性,比如下圖中的科比,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科比眼部周圍的話,會發現——

(圖片來自中新網)

科比就是單眼皮!而我們以為是雙眼皮的地方,其實根本不是眼皮,而就是個眼窩的褶子而已啊!

印象中「歐美人都是雙眼皮」的認知來源於他們的生理結構:眼眶突出,眼窩較深,而造成了他們都是雙眼皮的假象。

有意思的是,在「歐式雙眼皮」在亞洲整容市場大行其道的今天,絕大多數歐美人都完全不知道這樣的東西的存在。

有一個法國小伙曾在法國街頭做過相關採訪,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受訪的法國人都不知道單眼皮和雙眼皮是個什麼東西——

不僅不知道什麼是單雙眼皮,甚至給他們看單眼皮和雙眼皮的照片時,他們都完全無法看出其中的差別——

(以上圖片均來自視頻截圖)

另外一個認知,「東亞人都是單眼皮」的結論同樣荒謬。

雖然捕輿者並沒有查到較為官方的調查,不過綜合一些民間調查數據來看,現如今中國人群中雙眼皮比例要高於單眼皮比例。

所以「東亞人都是單眼皮」的刻板印象僅是空穴來風?也許事實是,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之前這一結論成立,只不過如今它已經過時了。

如果你把目光沿著時間線往前看,會發現中國,至少前半部的歷史,是單眼皮的歷史。

比如在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雖然神態各異,但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特點:無一例外都是單眼皮。

(圖片來自中新網)

而在唐宋以前幾乎所有的人物畫像中的人物都是單眼皮,幾乎歷朝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形象也是單眼皮。

唐《簪花仕女圖》。

當然,這或許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有關,中國自古推崇單眼皮,以細長型的丹鳳眼為美。

不過,這種情況自唐代開始悄然發生改變。

在諸多後世出土的唐代壁畫和雕塑中,你會發現很多凸鼻凹目的胡人形象,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雙眼皮。

這主要得益於隋唐以來的民族融合,西域胡人大批來華,混有地中海人,矮黑人血統的南方土著民族逐漸漢化,從而把越來越多的雙眼皮基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南宋開始,民族融合大潮再起,由於政權南遷,更多的東南亞系統的民族相繼融入,北方遼金等族與漢族通婚情況增多,漢族的基因結構發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變化。

於是,從宋代開始,人物畫像上便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雙眼皮,「雙眼皮幫」逐漸和「單眼皮幫」形成分庭抗禮之勢。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明成祖朱棣是單眼皮,他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是雙眼皮。

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審美逐漸西化,開始崇尚「大眼睛雙眼皮」。但單眼皮,作為漢族人歷史的見證,依舊被保留了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華裔藝術家黃漢明:生活在「他鄉」
面試新工作,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提問工資的最佳時機?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