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個"黏"孩子的母親,會培養出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

一個"黏"孩子的母親,會培養出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

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媳婦和媽,可以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對於這兩個人哪個更重要,也是在一直爭論不休。

在關於媳婦和媽哪個重要,這個問題上,今天看到一個評論說:"媳婦和媽相比,當然媽重要了,因為媽只有一個,媳婦沒了,可以再找一個女性結婚"。

然後下面好多回復,說:媽寶男;你結婚幹什麼,和你媽過去;祝你找不到媳婦;等等…。

也有評論說:"當然媳婦重要了,因為媳婦是陪伴自己後半生的人"。

下面還有很多回復,說:你媽看到你這樣,會後悔當初不掐死你;你一定是沒有媽的人;等等…。

一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實,在爭論誰更重要的時候,這兩個女人都已經輸了,都是輸在了自己的感情上,當一個妻子去向丈夫證明自己是重要的時候,就證明她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已經丟失了自己的自我價值認同。

這個問題是站在妻子的角度提出來的,而非母親的角度,因為一個有這樣想法的母親的孩子,感覺真的很難找到能結婚的對象。


對於夫妻關係來說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主要關係,也是一個家的支柱,不管是母子關係、還是父女關係,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如果一個家庭最後以父女關係或者母子關係為主,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對於夫妻關係的建立,從法律上來說:就是兩人領了結婚證,不管之前兩人的關係如何,只要是領了結婚證,在法律上就是合法夫妻。

一個

從情感上來說,夫妻之間的情感互動方式決定夫妻之間親密關係的好壞,一旦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就會使得夫妻中的一方會把這種情感投注到孩子的身上,把孩子當成一種情感寄託,結果就是出現了"媽寶男"。

即使不出現媽寶男,也會出現母親干涉孩子婚姻家庭的情況,從心理上來說,這是一種沒給孩子心理"斷奶"的結果,更進一步的說,這是母親情感缺失的一種補償,用對孩子的情感來彌補夫妻之間的情感缺失,母親也是屬於心理未"斷奶",這個時候孩子代表的並不是孩子,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母親情感的一部分,母親不願意或者說無法去割捨這一部分,因為一旦割捨出去,她的情感無處安放,無法面對這個情感缺失,不然會導致嚴重的焦慮不安。

一個"黏"孩子的母親,會培養出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不是孩子不想獨立,而是在應該獨立的時候,被"黏"住了,過了培養獨立的那個階段之後,孩子無法進行獨立,進而只能繼續依靠母親,形成"相依為命"的狀態。

一個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國傳統的"孝"

我們國家傳統的"孝順"並不是父母去控制孩子,讓孩子去服從父母的意志,而是作為孩子對父母的一種反哺。

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和完美的父母,正常的母子和父女關係是建立在好的夫妻關係上的。去除夫妻關係來看母子關係,你會發現兒子在母親的情感世界裡代替的是自己"丈夫"的角色,只是這個情感進行了變形,是以依戀、控制孩子來達到的。

對於一個母親或者說一個女性來說,她們在生活中要的是情感體驗較多,衝擊性並沒有男性那麼"暴力",大部分是以非肢體動作來進行。相對於女性,男性的情感體驗就少很多,攻擊力體現的也比較明顯,在遇到情感挫折的時候,男性可以很好的發泄,而女性大部分會把情感給轉移到下一代。

對於孩子,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以至於人類之初,往大了說,孩子、後代都是為了延續種族;往小了說,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都是為了延續生命,延續自己的基因。

一個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群居的生存環境,對於心理的影響,不得不考慮去適應環境,不管是人們討論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問題,都是去除了環境因素而只考慮個人因素,這樣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們根本無法逃避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時代,對於心理問題的標準不同,但都會是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很難脫離環境去看待一個心理問題。

對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孝順"中的"順"這個不應該是作為攻擊父母、攻擊傳統文化的一個點。就像是我們工作中的情況一樣,作為員工是"順"公司領導、公司制度的,同樣這個公司要"順"國家制度,法律法規;一個國家要"順"國際制度、國際公約;"順"是必然的,因為這個社會需要去平衡下去。

對於家庭來說也是,孩子"順"父母,是這個家庭、情感需要平衡下去,如果孩子不"順",那麼勢必在情感上遭受到打擊,就像戀愛中一樣,一方提出一個要求,要麼"順"、要麼"逆"、要麼"分開"。其實,用孝順中的"順"去看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去看待傳統文化,是小題大做,是不考慮環境因素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充電時間 的精彩文章:

「費盡心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為什麼還會不開心?
從心理上看:夫妻之間,做飯、做家務應該這麼分配

TAG:心理學充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