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被譽為「中國的甘地」,抗日精神領袖,今天卻鮮為人知

他被譽為「中國的甘地」,抗日精神領袖,今天卻鮮為人知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這樣一位非常低調的愛國志士——

他手無寸鐵,卻讓日軍對他又敬又畏。

他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是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一塊精神豐碑。

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稱他「可欽可佩」,國民黨元老戴季陶評價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個人,就是厲麟似。

厲麟似1896年生於浙江杭州,小時候跟徐志摩和郁達夫曾是同窗好友,厲麟似的名氣雖然沒有這兩位同學大,但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厲害人物,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在教育、外交、電影、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都有不凡的建樹。

在「中國歷史上40位最卓越的教育家」排行中,厲麟似位列第28位,排在胡適、陶行知、葉聖陶等人之前,更有學者將他列為「中國古今十大教育家」之一。

在外交方面,他曾與顧維鈞齊名,蔣介石稱讚他「學問很好,有才幹」,並將他聘為外交顧問,是二戰前中德關係的主要推進者,也是中國國聯外交的主要推動者,藉助國聯等國際組織,為中國的抗日外交贏得了更大的空間。

在電影領域,他是中國第一個提齣電影分級制度的人,而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漁光曲》,也是由他推薦參加國際電影節而獲得榮譽的。

厲麟似還是中歐文化交流的先驅,是民國第一批留學德國的學子,德國頂尖名校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博士,精通德、日、英、法、俄等六國語言。

對於他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官方稱他為「連接中歐文化的一座橋樑」,「為中國帶來了大量西方的進步思想」,連希特勒也說:「厲博士是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人。」

在軍事方面,他多是在為他人做嫁衣,居正不居功,因而他在軍事領域的貢獻並不為大眾所熟知,比如他是著名的《國防論》隱形的第二作者。

他還研究翻譯了大量日、德軍事著作,但多數都沒有署名,他主持翻譯的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的代表作《一個軍人之思想》,在國民黨軍中廣為流傳,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他的譯作。

他還是溝通中國高層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橋樑,促成了塞克特將軍同意擔任在華德國軍事總顧問。

抗戰時期,厲麟似又用自己的思想與智慧,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著「非暴力不合作」抗爭,成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精神領袖。

厲麟似雖不善馭兵殺敵,手中也沒有槍炮彈藥,但卻是一位掌握強大精神武器的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邊翻譯和研究各類軍事著作,一邊教育和培養年輕的抗日誌士,用他的思想和理論武裝人們的頭腦。

在他的影響下,國內外大批知識界精英也都加入了他「非暴力不合作」的行列,像京劇大師梅蘭芳、教育家錢均夫、歷史學家呂思勉等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響。

此外,他還竭力發揮國際輿論的力量,利用自己長年來積累的與歐洲各國政要及傳媒界人士保持的友好關係,推進對歐抗日宣傳,爭取國際輿論對中國人民抗戰的同情與支持。

日本人對他十分忌憚,但又想利用他作為政學兩界名流和抗日精神領袖的身份,多次許以高官厚祿試圖拉攏他,卻都遭到了他的拒絕。他寧可食不果腹,也絕不出來為日本人做事,日軍雖然對他恨得牙痒痒,但因顧忌他的國際影響力,始終都不敢動他。

1949年,蔣介石邀請他一起走,但他對國民政府的腐敗早已失望透頂,毅然留在了大陸,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0年10月,厲麟似在上海病逝,終年74歲。

錢學森評價他說:「厲先生學貫中西,融會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愛國知識分子,為我們後輩青年樹立了榜樣。他對我為人治學也多有幫助,『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用來形容厲先生再貼切不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我軍這位一級戰鬥英雄只有17歲,一年內三次榮立一等功
紅軍長征時,不認識的野菜要領導先嘗,確保沒事才給大家吃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