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曾幾何時,紀錄片在中國電影院線當中,是極其稀有之物。這種狀況近年來在院線電影市場越發多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關於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和關於貴州一個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紀錄片《四個春天》,都在贏得良好口碑的同時,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6月18日,又有一部獨具特質的紀錄片《大河唱》在國內院線上映。這部聚焦於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五位民間藝術家的紀錄片,能否在商業片雲集的暑期檔里,贏得一席之地,尚未可知。但單就影片主題和品質而言,確實非常值得進入影院,仔細觀賞體驗。

《大河唱》關注的五位藝術家分別是:音樂人蘇陽,說書人劉世凱,皮影藝人魏宗富,花兒歌手馬風山,以及秦腔劇團團長張進來。他們要麼直接從事傳統民間藝術工作,要麼跟傳統民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上影片的製作方之一——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所採取的電影人類學的觀察視角,使得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裡的出路,成為影片關注的核心議題。在筆者看來,影片關注的「傳統—現代」這一社會學、歷史學領域經典的二元理論範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

首先是傳統民俗信仰、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張力。影片剛一開始,展現的就是劉世凱拉著三弦,繪聲繪色地講述北宋楊家將故事的場景。這樣的傳統歷史文化元素,在影片當中一再出現:張進來的秦腔劇團,演繹著關於南宋奸臣賈似道的戲曲;而蘇陽的民謠搖滾作品裡,《西遊記》里的弼馬溫孫悟空、關於賀蘭山的古老傳說故事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傳統民間藝術天然就與傳統歷史文化產生聯繫,而這種深厚的傳統性,自然而然會影響到這些藝術家的信仰與價值觀念。片末,劉世凱將自己的兩任老婆入土下葬,特意把自己的墳墓,留在了兩個女人墳墓的中間,其目的,是這樣享受到了「皇上的待遇」。於是,這些傳統民俗信仰與歷史文化,自然就跟以科學、理性、開放為特徵的現代生活之間,構成了一種無法消除的衝突和張力。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其次是自然鄉土與都市生活之間的張力。影片通過巧妙的剪輯手法,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自然環境的對比,直觀呈現在觀眾面前。往往前一秒鐘還是滾滾奔流的黃河水和西北蒼茫的天地景象,後一秒鐘就切入擁擠的火車、喧鬧的城市等都市生活的場景。之於前者,吟唱的藝術家,往往獨自處於天地之間,享受「天人合一」的意象;而之於後者,這幾位獨具才情的藝術家,只是都市裡匆忙奔走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分子,孤獨、渺小而無措。這樣的影像鏡頭對比,或許暗含了現代化之於人的異化的批判之意,當一切脈脈溫情都被工具理性所替代,當一切田園詩意都被高樓大廈和科層制所替代,人這樣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似乎並沒有獲得他期盼已久的解放與自由,相反卻進一步陷入奴役之境。

最後就是傳統民藝與現代改造之間的張力。除了蘇陽之外,其他四位藝術家所演繹的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幾乎都跟千百年前如出一轍。影片當中,魏宗富難得地獲得了一次前往上海演出的機會,然而當他真正在上海的學校里,演繹自己拿手的皮影戲之時,影片切入的,卻是上海小朋友們極度漠然和無趣的表情。

事實上,即便在這些民間藝術的孕育生長地——西北鄉間,小孩子們所熱衷的,也同樣是演唱流行歌曲;幾位藝術家的演出雖然在本地仍然擁有觀眾,但這些觀眾也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甚至藝術家們自己的後代,都不願意接手父輩的拿手藝術。這些民間藝術,儘管人人都知道其之於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但卻非常現實地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相對而言,五位藝術家當中,在中國大中城市裡作品接受度最高,也最為知名的,恰恰就是在北京打拚了十多年的蘇陽。本片南京站提前點映時,一位從未接觸過蘇陽音樂、自幼在都市裡長大的觀眾坦言,其他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她看來,都「土」得難以接受;而只有蘇陽將傳統民歌與現代搖滾樂嫁接的音樂作品,讓她耳目一新,她也願意繼續關注蘇陽的作品。由此可見,或許對於傳統民間藝術,進行一定程度的現代改造,是讓這些藝術遺產,能夠得以傳承,為更多現代人所接受的必備出路。然而這樣的出路,同樣會為一些原生藝術的保護者和愛好者所指責和攻擊。片中,蘇陽於哈佛大學演講時,遭遇的一位聽眾的批評,恰恰就是其作品太不「原汁原味」了。由此可見,傳統民藝與現代改造之間的爭論、矛盾與張力,在我們身處的這樣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織、而現代性又無可避免地成為大趨勢的社會裡,似乎會永恆存在。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樣,出色的剪輯手法,是本片在生動主題之外的另一大亮點。比如用各種場景切換,來展現主人公的多元身份與身處的多元社會環境。在片中,我們經常看到,蘇陽一會兒在世界各地大城市的音樂節和演出現場引吭高歌,此時他的身份,是方言搖滾藝術家;一會兒他在西北鄉間沉默前行,此時他的身份,轉換成西北鄉土的一位普通子民;一會兒他在朋友家中盡享歡聚,此時他的身份,又純粹變為一位慈愛的長者。

影片也正是通過巧妙的剪輯,將傳統民間藝術的孕育場所——黃河流域的西北大地和盤托出。黃河奔騰、雄鷹翱翔、大樹生長、山河歲月,正是這樣的自然、這樣的鄉土,才能誕生如此深沉、詼諧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而作為這些藝術傳承的五位藝術家,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節義與堅守所傳遞出的人格魅力和生命韌性,也同樣讓人無比動容。

提到剪輯,就不能不提到影片的配樂手法。據筆者觀察,影片中的大多數配樂,都來自拍攝現場的音樂聲。這樣的拍攝和處理手法,讓音樂的現場感十足,加上出色的錄製技術與處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動感十足。尤其是片末通過剪輯,將蘇陽在多個音樂現場演唱其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賢良》的場景,蒙太奇式地組合在一起,如果不是影院的環境限制,相信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觀眾,都特別希望站離座位,振臂高呼,跟片中的蘇陽一起,高聲歌唱。

觀影|《大河唱》: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

在極具感染力的現場演出中迎來影片的結尾,似乎是讓觀眾在激越之中,切身反思傳統民藝的現代出路問題。正如片中展現的那樣,即便那四位並未太多變更自己藝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藝術家,也已經熟練地使用快手這樣的新媒體,來分享和傳播自己的作品。更不用說,蘇陽如果不是把傳統方言民歌,嫁接到現代搖滾樂的音樂形式上,他就肯定不會取得如此這般的成功,也不太可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即便是蘇陽,其在都市當中的聽眾,也似乎仍然是以出身於鄉村和小鎮的青年居多。

傳統民間藝術如何傳承革新?如何取得更大的影響力?這自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希望本片的公映,能夠讓更多有識之士關注到祖國的這些文化瑰寶,為這些優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建言獻策。如是,或許本片編創團隊的心血,就沒有白費。

就此擱筆。

2019.6.18晚作於竹林齋

(本文於2019年6月21日在《探索與爭鳴》雜誌公號「文藝界」專欄刊發,此為原文,配圖來源於豆瓣網電影頻道。)

(附)《大河唱》觀影筆記:

三弦民謠,講述楊家將的故事,蒼茫天地,音樂響起,木吉他的音樂聲,從黃河水聲到火車聲,火車站擁擠的人群,蘇陽演出現場,獨自在都市中行走的蘇陽,劉世凱(說書),魏宗富(皮影),寧夏鹽池賀家台,寧夏固原惠德移民村,馬鳳山(花兒),黎套村(馬鳳山老家),西北鄉土景象,一棵大樹,蘇陽坐在公交車上,《長在銀川》,關於南宋奸臣賈似道的戲曲,張進來(秦腔),秦腔——戲曲中的搖滾樂,眾人高歌花兒的場景無比詩意,場景切換到哈佛大學,對蘇陽音樂不夠原汁原味的批評,蘇陽的回應:廠礦子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蘇陽排練場景,蘇陽在寧夏衛視上的演出,小孩兒低頭玩手機,心不在焉,馬鳳山玩快手直播,小孩子在唱流行歌曲,蘇陽在微信語音,蘇陽在飯局上的頹廢,朋友在唱他的歌,切入蘇陽現場演出這首歌的場景,滾滾黃河水,百鳥飛起,一個人過的劉世凱,被巫醫蓋滿印章,西北鄉間,電視播放美國總統大選,張進來秉承傳統節義,劉世凱現場演出,西北麵食,從民歌改編到搖滾民謠的過程,音樂節上的演出,各國各地的觀眾,新戲台落成儀式,傳統民俗的當代留存,眾人把臉妝裝走,余家灣人民舞台,神恩,植物生長,來上海做皮影演出,台下上海小孩兒的漠然,哥倫比亞詩歌節,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音樂節到聚會現場,劉世凱埋葬了自己的兩個老婆,自己的墓留中間,是皇上,一棵大樹,眾人齊唱《賢良》的動人場景,日出日落,自然輪迴,感謝銀幕前所有被記錄者。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布平台,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