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珠與和氏璧並稱「春秋二寶」,秦始皇死後下落不明,在墓里?

此珠與和氏璧並稱「春秋二寶」,秦始皇死後下落不明,在墓里?

成語「隨(一作隋)珠彈雀」字面意思是:

用夜明寶珠當成彈丸去獵捕鳥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輕重,得不償失。

典出於《莊子》:「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隨珠又名隋侯之珠、懸珠、明月珠、懸黎、垂棘等。

關於隨珠是何材質,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有雞血寶石、珍珠、琉璃、玻璃、夜明珠、金剛石等多種說法。

《史記》作者司馬遷認為隨珠是珍珠,即「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

而現代學者認為,隨珠是熒光石,一種發光的礦石。

考古學家在曾侯乙墓曾出土一百多顆玻璃珠,據此認為隨珠極有可能是玻璃球,即古人所謂的「蜻蜓眼」。

隨珠的第一位主人是春秋時期隨國(一作曾國)君主隨侯。

「隋縣(今屬湖北隨縣)溠[zhà 位於湖北境內]水側,有斷蛇邱。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葯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邱。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

《搜神記》記載:

隋縣溠水之畔,有個叫斷蛇丘的地方,有一年秋天,隨侯出行。

發現一條大蛇被人砍斷了,他認為蛇是有靈性的動物,於是命手下為大蛇敷藥包紮,這條蛇又能夠活動自如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斷蛇丘,大蛇後來銜來一顆夜明珠,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

「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春秋》也有類似的記載:

「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葯之,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

後來,人們把隨珠和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也稱「隨珠和璧」、「隨珠荊玉」等,意為稀世珍寶。

《淮南子》記載:「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辭海》對「隨和」一詞的解釋,除了「指性情溫和,容易相處,比喻人的才德優美」之外,還進一步解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羋通發兵滅掉了隨國。

隨珠後落入楚國王宮。

二百多年後的戰國時期(約公元前350年前後),秦國使者想觀賞楚國王宮珍藏的寶物,楚宣王對令尹子西說:「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

後來,秦國滅掉楚國,和氏璧、隨侯珠成了秦始皇嬴政的心愛之物。

秦國丞相李斯上《諫逐客書》諫言:「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可以證明,秦朝時期,隨珠收藏在皇宮大內。

秦始皇死後,隨侯珠就此下落不明。

《拾遺記》記載:「昔始皇為冢,斂天下瑰異,生殉工人,傾遠方奇寶於冢中……銜火珠為星,以代膏燭,光出墓中,精靈之偉也……」

後人根據這段記載,認為隨珠被隨葬於秦始皇陵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邢姓和刑姓,極其相似,很容易弄混
孫武和孫臏是一個人嗎?誰又是孫子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