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普利策音樂獎得主周龍來了!新作《山海經》世界首演

普利策音樂獎得主周龍來了!新作《山海經》世界首演

華裔作曲家周龍的樂隊協奏曲《山海經》,6月22日晚由水藍執棒的上海交響樂團進行了世界首演。作為首位獲得普利策音樂獎的華裔作曲家,周龍的作品常常能讓人感受到東西方音樂精神的融會貫通。在《山海經》中,周龍打破了注重神話故事闡述的窠臼,以北、西、東、南、中「山脈系」為主線,超越時空限制,將中國千百年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融匯貫通,譜出一曲多民族的文化史詩。《山海經》由上海交響樂團委約,是「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項目之一,也將成為「中國交響七十年」錄製計劃的殺青之作。

「雙異國情調」是他的鑰匙

周龍的名字和譚盾、葉小綱、陳其鋼、陳怡、郭文景等一眾作曲家的名字緊緊相連。他們都是中央音樂學院77級作曲系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周龍和妻子陳怡先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逐漸在西方世界闖出一片音樂天地。

「剛到美國,我有兩年的時間什麼也沒寫。」在《山海經》排練間隙,周龍告訴記者。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讓他難以適應。五花八門、各種流派的當代音樂一股腦朝他湧來,一時間有點迷失。「當時我對自己感到非常不滿足,想要脫胎換骨,想要跳出原來的盒子,打破思維的框架。」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周龍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調性作品《無極》,這與他在國內創作的《空谷流水》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經過了不斷的探索,周龍漸漸發現,中國音樂傳統並不是自己的束縛,而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文化標籤。重新找回自我的周龍,作品逐漸在世界各地的比賽中斬獲大獎。2011年,他投入三年心力創作的歌劇《白蛇傳》榮獲了普利策音樂獎,這讓他成為了首個獲得該獎項的華裔作曲家。

歌劇《白蛇傳》借鑒了西方的音樂架構,又融入了中國戲曲元素。每一幕的間奏曲,無伴奏童聲演唱的都是中國的古詩詞,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柳宗元的《江雪》等。「《白蛇傳》引用了中國戲曲元素,但它又是用英文演唱,舞台也十分現代和極簡。因此無論在西方觀眾還是東方觀眾面前,都充滿異國情調。正是這種『雙異國情調』,讓它變得獨特而具有吸引力。」周龍說。

在波士頓首演時,歌劇《白蛇傳》最高票價高達到3000美元一張。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時間長達15分鐘之久。周龍還透露,他正在考慮將歌劇《白蛇傳》譯成中文,在國內上演。

把樂團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這是周龍第一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也是第一次嘗試「樂隊協奏曲」的形式。他希望《山海經》可以一一展現交響樂團每個聲部的個性,把樂團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妻子陳怡常常是周龍作品的第一個聽眾。陳怡早在1996年就寫過《中國神話大合唱》,在《山海經》的創作過程中,陳怡也提出了不少意見。周龍說:「她的意見每次都毫不留情,但又能切中要害。」

《山海經》如同一張音樂的地圖,在觀眾面前緩緩展開:「北山經」中可以能聽見蒙族傳統音樂「呼麥」與藏族傳統音樂「蚌額日」;「西山經」則帶領觀眾馳騁在甘肅、青海高原,領略廣闊疏朗的西部風貌。「東山經」里,「無人撞擊鐘自鳴」將不再只是傳說。「南山經」中的雲霧山峰以及「中山經」里的巴蜀風情,也讓人無限神往。

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周龍就接受了良好的民間音樂教育。每年夏天,他和同學們都會去偏遠地區採集民歌。在那段時光,他掌握了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對以後的創作影響頗深。在《山海經》中,周龍並沒有特意使用中國民族樂器,但整部作品聽上去卻充滿民族色彩。比如,「北山經」里的「呼麥」元素,並沒有請來蒙古族歌手現場演繹,而是巧妙地使用低音提琴和大管模擬喉音,用短笛模擬泛音,巧妙地營造出「呼麥」的層次感,給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寫中國風格的作品,不一定要用到中國樂器。更重要的是,通過旋律手法、配器方法、演奏技法,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周龍說。

《山海經》之後,周龍的清唱劇《鐵漢?釘》即將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這部由巴德學院與斯坦福?學聯合委約的作品,將追溯1.2萬名華工在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的歷史。今年是太平洋鐵路通車150周年,周龍希望,這部作品能讓更多人銘記,在這條「奇蹟鐵路」上,中國勞工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北京密雲的古北水鎮,能否成為下一個烏鎮?
6月12日,54年前,中國第一例人造心臟瓣膜置換術成功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