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小裁縫到紅小生,瀏河畔有他的紀念館,揭開「變色龍」演技之謎

從小裁縫到紅小生,瀏河畔有他的紀念館,揭開「變色龍」演技之謎

今年是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邵派創始人邵濱孫誕辰100周年,6月21日,坐落於江蘇太倉瀏河鎮的邵濱孫紀念館開館,上海滬劇院瀏河實踐基地同時掛牌。

邵濱孫紀念館位於瀏河鎮濱河街32號,自籌建到竣工歷時三年,坐東朝西,沿濱河街、面老瀏河而立,建築面積為501.4平方米。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戲曲理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劉厚生為邵濱孫作的序,稱「他為滬劇奉獻的70年藝術勞動及其巨大成果,功不可沒」,邵濱孫於2000年初春題寫的「知足常樂 助人為樂 自得其樂」幾個大字被展示在重要位置,體現其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一生。

整個紀念館分為「敢於創新·引領潮流」「與時俱進·勇攀高峰」「不忘初心·甘為綠葉」「滬劇泰斗·邵派流芳」四個板塊,詳細介紹邵濱孫的生平及他對滬劇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紀念館還展出邵濱孫獲得的各項榮譽證書、創作手稿、作品磁帶等。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滬劇作為傳統戲曲劇種,是連接蘇浙滬地區的情感紐帶,邵濱孫紀念館作為上海滬劇院的實踐基地,將為弘揚、傳承滬劇藝術,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參觀紀念館,邵濱孫六十餘年舞台生涯,每張劇照各有神態,一人千面。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幼時家境平平,隻身來到上海學手藝,在打浦橋附近的一家小成衣鋪當起小裁縫。這個小裁縫不甘於整天量體裁衣的刻板生活,把每月僅有的收入都花在看戲上,白天幹活,晚上做著當演員的夢。1935年,16歲的邵濱孫拜申曲名宿筱文濱為師,學文派唱腔,又從當時著名申曲藝人王筱新、施春軒汲取表演經驗,還從自己平時喜愛的京劇、文明戲演出中吸收了不少藝術表現手法。

上世紀四十年代,邵濱孫主演的滬劇《恨海難填》拍成同名電影,一票難求。電影不僅使邵濱孫聲譽鵲起,也使他在演劇觀念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努力從話劇和電影中尋找新的題材,先後演出《大地回春》《萬家燈火》《夜來風雨聲》和《燈紅酒綠夜歸人》等根據話劇、電影改編的新劇目。解放後滬劇《羅漢錢》《星星之火》拍攝成電影,人們又從銀幕上看到了他扮演的老封建村長和工運領袖的形象。

1943年,24歲的邵濱孫投貼拜周信芳為師,成為周信芳門下唯一的滬劇弟子。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中,邵濱孫借用麒派發腔,創新設計了「四四調」,即連用四個四字垛句,使觀眾聽來有一吐為快、淋漓盡致之感。在《星星之火》,他揉合麒派唱腔成份,運用自己唱腔上四度的特點,使起腔的第一句和甩腔後的一句送腔都在高音i-5之間進行,接腔句的第一個字唱到高音6,使唱段顯得感情激蕩,跌宕有致,鏗鏘有力,突出工人領袖劉英的藝術形象。

在表演上,邵濱孫也努力學習麒派特點,《楊乃武與小白菜》的「聽審」「公審」「探監」和「密室」幾場戲中,他採用了老師磋步、抖手、搶背、跪步、散辮等技術性很強的程式。在《白毛女》楊白老在黃家拚命的一場戲中,他運用《徐策跪城》中的大圓場、跪步、磋步等表演程式,有力地刻划了角色悲痛欲絕心理。在《張志新之死》,他扮演剛正爽直的老法官羅冰,根據周信芳扮演宋士傑為救楊素貞摘帽在手的細節,設計了這位法官取下帽子、反臂邁步昂首的動作以強化角色不畏權勢、心潮起伏的內心活動。

最好的藝術源於生活滋養。邵濱孫曾經是解放軍部隊的預備役軍官。他在《星星之火》里演工人領袖劉英,樸實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緊接著在1964年《蘆盪火種》,他又成功塑造了和劉英截然不同的反派角色刁德一。《蘆盪火種》被改編為京劇《沙家浜》後,刁德一還保留了邵濱孫首創的脫白手套,推金絲邊眼睛兩個細節。

年過六旬後,邵濱孫又未雨綢繆,大量扶植滬劇接班人,甘當綠葉,以自己的聲譽為青年人鳴鑼開道。在《一個明星的遭遇》上演前,他極力主張給青年演員造勢,提議在報紙廣告上把主演璇子的新秀茅善玉的名字用黑體字放大,醒目地單獨標在最前面,而中老年演員則根據戲份的輕重次序來排列。廣告見報後,茅善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作為聲望卓著的前輩藝術家,他的名字居然排在我這樣剛從學館畢業,默默無聞的小字輩後面,這真的使我感動地掉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撒幣祈福」屢禁不止,三亞機場現鬼才文案:投幣有損福報!
時隔8年中國防長將再度亮相,今年「香會」中美如何交鋒?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