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辦公樓對面就是澳門大學,「腳下的路越走越快」

辦公樓對面就是澳門大學,「腳下的路越走越快」

39歲的澳門人蔡淵博來珠海創業已有六七年,然而他卻覺得從今年在橫琴新區創業那天起,才真正感受到「跨境融合」的意味。

這一年,他中籤成為澳門數百名「粵港澳」三地三牌車車主之一,私家車在粵港澳大灣區暢通無阻;而在他的辦公樓對面幾百米處,磚砌洋房風格的建築群是母校澳門大學,13年前從大學畢業時,學校還沒有延伸到這裡。

為什麼來橫琴?如果在5年前問蔡淵博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距離近,這是澳門進入珠海的第一站」,眼下答案變長了:在國家大灣區戰略中,橫琴這個基礎良好的「僑鄉」被定義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建成國家級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自貿區。保稅區、物流園、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創業谷,在這幾年橫琴的新興項目上無不有「粵澳合作」的含義。

蔡淵博企業入駐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以下簡稱「創業谷」)是為澳門和內地青年創新創業提供的平台,已經孵化項目349個,其中澳門186個,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41家,大多集中在園區18號樓。

「來橫琴,這是一段似近實遠的路,就像是馬路對面的澳門大學,你不能翻越圍牆穿過去,而要沿著正常的規程通過關口,但關口已越來越多,港珠澳大橋開通了,腳下的路也總會越走越快。」蔡淵博說。

距離創業谷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就是澳門大學。 楊書源 攝

初創者

蔡淵博是土生土長的澳門理工科男生,戴黑框眼鏡,普通話說起來有些慢。在員工的眼中,他低調嚴謹。

入駐創業谷不足半月,令員工們驚訝的是,低調的老闆蔡淵博竟然同意在園區「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青創服務中心」揭牌儀式中作為澳門創業代表發言。

原因之一,有作為一名珠澳跨境創業老兵的覺悟。

七八年前,蔡淵博就在珠海香洲的一整層寫字樓裡布局了企業辦公空間。那時,他還在為第一個創業項目忙碌——專為澳門政府部門提供電話呼叫中心系統全套服務的科技公司。他嘗到了珠澳兩地聯合辦公的甜頭:在珠海建立一個人力成本較低的系統技術測試團隊,而澳門的員工則負責更多外向型的、和政府以及國外客戶對接的項目。這樣在各取所長的同時,還能節約公司運營成本。但兩地員工極少見面,彼此之間都認不全名字。

而如今在橫琴,蔡淵博的新項目深度游線上平台「發現澳門」中,兩地員工資源得以聚攏。「他們每周見面至少3次。」見面,才可能碰撞出火花。

6月13日下午,蔡淵博澳門和珠海的創業團隊成員在一起聯合辦公。 楊書源 攝

蔡淵博在創業谷的鄰居,是澳門籍梅州人周運賢。他第一次踏進創業谷是2015年。那年,去往18號樓的路上,水泥地還沒澆築好,雜草茂盛。

周運賢卻很快做了決定:將「跨境說」的團隊搬到內地。最吸引他的,是公司落戶的第一年租金被免除了,而作為初創高新技術企業,這項優惠在澳門最長期限是半年。「多給半年,對一個小企業已經是很大的喘息機會了。」

相比蔡淵博和周運賢的主動內遷,珠海本土海歸羅曉東和香港創業夥伴馬永康的回歸,卻多少有「準備彈藥過冬」的無奈。

2008年,羅曉東留學歸國後的首選是從小長大的珠海。但權衡再三,他還是把創業第一站選在了當時互聯網蓬勃的深圳。

10年後,他創辦的電商平台「每日美妝」因為新一輪融資遲遲無法敲定,必須通過公司內部開源節流來自救。離開租金高昂的深圳,進入「減稅免租金」的創業谷成了他幾乎唯一的選擇。

橫琴新區黨委副書記李偉輝主動在谷內的咖啡館約見了羅曉東,用創業新政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那場長談,令羅曉東意識到,自己來珠海創業其實並不被動,並非「撤退」,而是「轉戰」。

在此以後,咖啡館成為了他和李偉輝見面的定點,但凡企業遇到了難處,只要是主動聯繫了李偉輝,都會收到有幫助的回復。對於一個身處危機的企業來說,這種回應無疑是在救命。

在谷內的創業者中,江蘇人黃利是較少擁有雙重身份的:既是創業谷創新拓展部的實習生,也是谷內孵化的一家小公司的合伙人。

兩個身份孰先孰後,很難說清:黃利和她的創業夥伴關注到這個和學校一牆之隔的創業孵化器後,被其「扶持澳門青年」的宗旨吸引。只是落地的扶持政策究竟如何?黃利決定「打入內部」看一看。在成為創業谷的實習生後,她反覆仔細比較研讀了創業谷的人才入駐優惠政策。幾個月後,她向團隊夥伴發出了信號:這裡值得一來。

不久,這個澳門大學的學生創業團隊通過創業谷的審核,擁有了一間100多平方米、至少免一年租金的辦公室,而每個月入住創業穀人才公寓的住房補貼也足夠覆蓋基本生活開銷,此外還有可觀的稅收優惠。

在橫琴,因勢力而動的也並非只有谷內的澳門青年。劉欣珏是曾在北京、英國多地求學的澳門籍90後青年藝術家,她歸國以後的第一站也是珠海。

她對於珠海橫琴的印象,來源於她從澳門來珠海創業的父親。「小時候父親的廠房就在橫琴大橋邊上,我常在那兒玩。」劉欣珏記得,當時抬頭四望時,高低交錯的廠房構成「工業盛景」。

等到她作為「創二代」再次來到這片童年樂土時,橫琴正在變成為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條件的人才流入高地。劉欣珏在橫琴組建了自己的藝術-時尚跨界工作室,尋求站在這個大灣區風口的鏡像之地為創作帶來靈感。

跨境通路

創業谷距離澳門邊界多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在手機地圖導航上顯示,從澳門大學的正門出發到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直線距離是1047米。但黃利如果要來谷內上班,需要乘坐兩地的公共交通,從出宿舍到抵達創業谷,先穿過一條專供澳門大學師生進出澳門市區的海底隧道,再倒車4次,總計1個半小時。

澳門橫琴創業谷大門。 楊書源 攝

說起通勤成本,黃利指著落地窗外右前方的紅褐色建築群:「這就是我在澳門大學的宿舍,和這兒只隔了一條環島東路,我每天恨不得變成遊戲里憤怒的小鳥,直接飛過圍牆來上班。」

在去年澳門的一次政府兩地合作交流會上,黃利提出,希望兩地能夠合作為跨境上班族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

今年3月1日,黃利的願望實現了——首批免費跨境巴士由澳門葡京酒店直通橫琴腹地,而創業谷就是主要的停靠站,在工作時間段內,幾乎每小時都會有跨境大巴在這裡停靠。

黃利每天可以坐18點55分發車的跨境巴士回學校,中途只需要倒車一次。她計算下來,在路上的時間少了半小時。

記者和黃利一起預約了一輛大巴。在創業谷忙了一天的她在前排入座後就睡著了。發車10分鐘後,記者和黃利在橫琴關口道別,又過了10分鐘,她發來了澳門市區梧桐樹的照片。

於創業者而言,跨越這堵「圍牆」所縮短的30分鐘,背後還有更大量「隱形時間」的縮短。

周運賢感受非常明顯,谷內有專門的澳門事務局,兩地開辦企業流程政策不同的情況下,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公司在創業谷成立第4個月,獲得了一筆3000萬元的外資融資。對內地金融貨幣政策知之甚少的他不知道怎麼把外資入賬。焦頭爛額之時,他給創業谷管理方發去了「求救訊息」。

第二天,工作人員就帶著他去人民銀行、外匯局等部門辦理手續。一周後,這筆外資到賬了,解決了企業當時的燃眉之急。

去年港珠澳大量橋開通後,跨境通路有了更豐富的可能。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去很多地方有了更短路線。

在大橋開通的第3個月,劉欣珏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大橋系列」:設計主圖案是香港的城市高樓剪影,而在抽象變形後,這幅城市剪影又呈現了「橫跨三地的跨境樞紐」意象,圖案底色在不斷變幻:澳門是具有歷史建築遺風的粉綠色,香港是海洋的湛藍色,珠海則是漁女氣質的鵝黃色。

邊界、牆和選擇

兩地聯合辦公的嘗試在進行了半個月後,蔡淵博也注意到,邊界依然存在。

作為公司CEO,他時時在團隊的內容生產中感受著兩地人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不同。這是一堵無形的「牆」。

澳門的金融、法律等傳統行業底子好,但是互聯網的商業應用起步晚,所以澳門同事在做新的線上內容時,總會因為「圖片像素多少、位置如何擺放」等基礎性問題覺得困擾。「內地常見的線上優惠券促銷,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新鮮事。」澳門同事李君銘解釋。

對於面向澳門的業務,珠海同事因為不了解澳門的文化氛圍,有時也會對合作夥伴的情緒、態度表達拿捏不準確。

而這樣的困惑,對於馬永康而言是可以打破的。

1年前,馬永康聯合香港、澳門籍貫的大學生和剛開始創業的300多位年輕人成立了「大灣區青年總會」。組織的目標定得並不高——能夠打破港澳年輕人對到內地發展的思維定勢。「不去真的看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

馬永康帶著他們到珠三角一些創業風口的地標建築參觀,感受內地互聯網產業和智能科技的飛速發展,邀請在港澳青年心目中認可度高的嘉賓做演講……

在每次開場前,馬永康都會在主持詞中提及:這一場活動以後,我並不是要鼓勵你們來內地創業,而是需要你們消除對於這片未知的恐懼。

畢竟,他接觸到的一些港澳年輕人中,依舊存在偏見。比如第一次來廣東遊學時,有人會因為擔心「食品安全」問題,不敢吃飯。

「不過,這樣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港澳地區的父母會把子女送到內地讀大學,希望他們早日融入更加寬闊的文化視野。」馬永康打算把大灣區青年總會的下一次參觀地點就選在創業谷。

這裡還有另一種「牆」:信息。

銀行曾經組織了一次會議,希望幫助谷內澳資企業解決投融資難問題。會上,黃利卻直言:谷內大部分企業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是投融資難,企業們真正缺的是信息,大到對國家金融政策的了解,小到銀行手續如何辦理。

黃利曾經對入駐企業做過大體的分類和研究,其一是大企業在珠海的辦公點或分公司,這一類企業不需要通過融資來存活;而另一類企業是像自己一樣的初創企業,還沒有發展到融資的階段。「創業谷內也可以採取澳門銀行金融機構的做法,為企業提供全日制的詳細諮詢服務,或許開通一條這樣的金融服務熱線,在眼下比融資政策更能幫助到企業。」此話一出,與會的澳門企業代表紛紛附和。而黃利明白,這是得益於自己「長在內地,求學於澳門的雙重視角」。

對周運賢而言,在澳門還是珠海創業從來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在澳門,政府為我們企業提供了許多看世界的機會,我跟著特首和司長走遍了主要的葡語系國家,我們需要向外自己去尋求機會;在橫琴,更多的機遇在身邊,包括許多難得的融資機會。」

讓周運賢興奮的是,在橫琴新區政府助力下談成了一筆「國家生意」。維德角是非洲一個經貿發達的小國,而當維德角的國家領導人來到橫琴和周運賢談合作時,當地政府的相關負責人集體出面耐心向對方解釋政策利好,讓周運賢在談判桌上增加了籌碼,獲得了獨家國家級的經貿授權。

大灣區人

記者問起蔡淵博眼下產品的受眾,他說「大灣區人」最貼近題意。

蔡淵博嗅覺靈敏,他說自己的線上旅遊項目就是從大灣區這個全新的地理概念中探尋而來。

「大灣區的概念是全新的,而我們APP的主要用戶是生活在這個地理尺度里的人。來澳門的大灣區人不能被稱作遊客,他們的需求已經遠高於走馬觀花的景點打卡,而渴望更加深度本土的體驗。」這是他的創業項目「發現澳門」APP的由來。

目前,蔡淵博的線上平台已經獲得了十幾萬用戶,其中70%來自珠三角各地,30%來自港澳台地區。

他解釋,作為一名創業老兵,並非是為了免費的場地和稅收減免政策而來到創業谷。「重要的是,這裡是最貼近政策的地方,你要相信一切變化都會發生。」他用自我評價「越來越標準」的普通話說。

不過在谷內,他又常常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和剛出校門的年輕人一起參加企業沙龍。在目前人氣還不算旺的園區里,創業者們互相鼓勁兒,展望未來。

在創業谷的前幾個月,「每日美妝」的銷售數據依舊不溫不火。羅曉東決定暫停線上業務,解散了自己的核心團隊,去美國交流學習了3個月。谷內第一年免辦公租金的優惠政策也為他的這次「喘息」提供了可能。

回來後,他決定徹底更新自己的「打法」。「只有在創業谷這樣的地方能允許你試錯,或許也讓我們有了推倒重來的勇氣。」羅曉東說。他總覺得橫琴這片面朝海岸、不快不慢的地方,好像在當下是最契合自己的創業節奏的:悶頭走了八千里,也能回頭看看來路。

今年,在橫琴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周運賢把公司的核心數據從美國轉放到了北京一家研究超級計算的機構。本土作戰,這也讓他在橫琴發展的決心更加篤定了。他不準備離開橫琴了:今年「跨境說」在橫琴建設了40畝的跨境電商產業園,培訓基地8月將投入使用。

6月14日上午,「跨境說」的員工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楊書源 攝

黃利現在擔憂的是,自己的項目在珠海的本土化突破點和對珠三角地區的反哺功能。「我們當時填補的就是澳門市場相比內地市場的空缺,而現在得反向思考,我們能為這裡帶來什麼?」

這個問題,無時無刻不拷問著在園區內享受政策紅利的黃利和其他創業者們。

「我的根還是在大灣區。」記者和劉欣珏聊起哪裡才是她在大灣區最終的落腳點?她的回答是:這是一個不需要過分思考的問題。「因為這裡終究會變成連成一體的城市群,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流動元素。」

在創業谷安家落戶後,校友蔡淵博回澳門大學的次數多了起來。去學校做客,師弟師妹和老熟人必定會問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有人對於來大灣區內地城市躍躍欲試,也有人繼續觀望。

「這種問候太正常了,就好像是你從澳門這座城市的一個街區搬到了另一個街區,大家和你寒暄一樣。」這是這位身處珠海橫琴的澳門創業者,對於「大灣區人」再平常不過的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譚盾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七位藝術家助陣演繹《敦煌·慈悲頌》
有了這個本子,迪士尼黃山等120個景點能免費玩?是真的嗎?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