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沒人總會贏,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輸?

沒人總會贏,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輸?

文/杜炎玉

導讀

2012年倫敦奧運會有一個主題叫做「激勵一代人」,當時就有記者問倫敦奧組委的人,他們是如何理解這個主題的。奧組委的負責人說:「首先,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則的約束下去贏;接下來,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今天,我們不說體育,只論輸贏。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成則為王,敗則為虜」「贏得生前身後名」「愛拼才會贏」……古往今來,字字句句,或是提醒我們要贏,或是教我們如何贏。然而,輸贏都是相對的,有贏就會有輸,沒人會一直贏。

可惜,很少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輸,如何輸得體面、輸得有尊嚴——輸,不是你刻意不說,就不會輸了。逃避,只會輸得更慘。

很少,並不代表沒有。

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時,因軍中缺糧,便裝神弄鬼,搶在司馬懿前頭把隴上的小麥給割回了西蜀。魏軍對此十分不滿,包括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邊吐槽邊到中軍大帳請父親發兵,結果卻見司馬懿正在和管家侯吉打五禽戲。

兩個兒子從不滿意到不理解。司馬懿邊打邊解釋道:「一心想贏就能贏到最後嗎?兩軍交戰,首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會是最後的贏家。」後來,就變成了四個人一起打五禽戲。

司馬懿以「失敗」教育孩子,和現代父母迫切地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者直接贏到終點的做法截然不同。有時候,越是被要求贏的多,就越會經不起挫折。所以,在教孩子如何考高分的同時,也應該教孩子,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面對低分。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口號小時候聽起來還蠻響亮的,長大以後再喊出來,就會覺得蒼白無力。因為它漏了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失敗後的第一秒,最難熬。不是失敗之後馬上就會成功,失敗和成功也不是1:1的關係,不能只強調結果不關心過程。

不過還好,沒人會一直輸。學會體面地、有尊嚴地輸,並不是為了輸、並不是以輸為目的,而是為了「反敗為勝」。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一直被廣為傳頌,除了趙敏對張無忌說過的那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還有一句我們也應該知道:「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如不信時,請看下棋的人,輸贏還須等到局終才見分曉。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和幾個朋友都被孔子的那句「三十而立」嚇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唯恐自己三十歲的時候還像現在這樣清風兩袖、孑然一身。後來又想了想,孔子如果泉下有知,可能也會覺得冤枉:這個意思我沒說過。

相信被這句話影響的人不在少數,覺得三十歲一定要有所樹立,要有事業、有家庭,有錢有權、有車有房——這個標準,孔子自己都沒達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又怎麼會來要求咱們呢?

所以說這個「立」,我們不妨將它理解為獨立,形成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

不要偏執地認為,三十歲沒這沒那就沒了未來,輸這輸那就輸了自己。看看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瞧瞧王維「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學學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應該:不怕輸只怕不贏,不怕丟了分數,只怕丟了風度。時時刻刻保持風度並不容易,輸的時候尤其難得。很多本可以成為君子的人,只是因為在輸的時候沒有把持住,反而成為君子的對立面。

「贏得生前身後名」,可以有;「贏得倉皇北顧」,就不可以了。就算是「北顧」,我們也要體面地、有尊嚴地走。因為相信,輸的終將贏回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娶媳求淑女:以德為本 天荒而地老
如果活在今天 曾國藩的vlog會是什麼樣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