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師能懲戒孩子嗎?這兩位新華社記者各抒己見,你更贊同誰?

老師能懲戒孩子嗎?這兩位新華社記者各抒己見,你更贊同誰?

首發:6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漫畫:曹一

編者按

近期,廣東省司法廳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送審稿)》,其中關於教育懲戒的內容成為關注焦點。條例明確:學校和教師依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然而,對於這個為教師「撐腰」的規定,諸多受訪教師卻紛紛表示「不敢用」「不願用」。

依中國傳統思維,教師的形象與戒尺密不可分。從前,從家長到社會,都認可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力;在現代教學實踐中,「戒尺」也成為了教育懲戒權的代稱。為了正常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一些教師會對違規違紀的學生採取懲戒。教師法也規定,教師有「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

但是,即便《條例》試圖將「戒尺」還給老師,他們還是擺擺手,搖搖頭,後退一步。這不僅令人唏噓,更值得我們反思。懲戒是不是教育的一種「必要手段」?「戒尺」該如何發揮作用?是什麼讓老師們面對懲戒權退避三舍?懲戒與體罰有什麼區別?面對教育懲戒中存在的爭議,家校之間應該達成哪些共識?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策划了這期「議事廳」,邀請新華社記者、學者和學生,就教師的懲戒權的話題各抒己見,以期對這個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今天先登出兩篇新華社記者的文章,你更支持哪種觀點?

圖片來源:Unsplash,@jerry_318

觀點A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玻璃心」父母帶不出「硬核娃」

袁汝婷(新華社湖南分社記者)

試圖將「戒尺」還給老師,老師們卻擺擺手。這不僅令人唏噓,更值得一些人反省。是什麼讓老師們面對教育懲戒權退避三舍?

從一些新聞中可見端倪:孩子座位被調整了,家長投訴要求換班主任;孩子犯錯被叫家長,家長帶著律師和錄音筆來校;就連去年轟動一時的「嚴書記事件」,起因也是一位母親不滿老師將女兒單獨安排座位,要求老師公開道歉……

這些案例看似各有輕重,背後卻有同一個邏輯:在一些家長眼裡,自家孩子內心脆弱、自尊心強、行為無辜,不僅打罵不得,連說都說不得。在不少家校矛盾事件中,常常可見家長「小題大做」的身影,而一些管理部門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最終導致家長泄了火,老師傷了心。

圖片來源:Unsplash,@jerry_318

教育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管賠禮道歉,二管家長維權,三管辭職賠錢。這句話形容的正是老師管教學生可能導致的後果。

不難發現,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父母的「玻璃心」直接導致了維權行為「用力過猛」,進而引發了激烈的家校矛盾。這令人不得不問一句,老師不再拿戒尺,究竟是因為如今的孩子嬌貴如同「瓷娃娃」,還是因為部分家長有顆「玻璃心」?

必須承認,在一些極端個例中,確實存在老師濫用教育懲戒權的情況,因此,家長有意識、有能力維權並非壞事,它對學校教育有一定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但我們在肯定家長維權意識提升的同時,也不得不提醒一句: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如果以維權之名行「校鬧」之實,小題大做,一驚一乍,傷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家校共育的良性互動,長久來看,最受傷的是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鼓勵、也同時需要糾偏的孩子。

圖片來源:Unsplash,@catvideo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談及對學生的教育時曾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一邊寄望於老師教出好孩子,一邊又反對老師懲戒「熊孩子」。如果家長放任並無限放大自己的「玻璃心」,無異於既要老師履行管教義務,又不允許老師擁有管教權利。

除了導致老師「不敢管」,父母的「玻璃心」對孩子還有著更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孩子的成長自有其規律,而父母過度的關注甚至是焦慮,化作過激反應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中,實則是對成長過程的「過度參與」。以「包辦」的方式代替孩子面對挫折,鮮花掌聲全給你,日晒雨淋我來擋,這樣的「溫室教育」,如何能教出「硬核孩子」?父母尚且「輸不起」,孩子怎會「不怕輸」?

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以「玻璃心」面對批評與挫折,並以激烈的態度拒絕反思,這無疑是一種偏激的、錯誤的行為示範,甚至會給孩子的成長營造出高度敏感、極端情緒化的環境。父母的心境是一片大海,孩子是海上的一艘小船,如果大海動輒波濤洶湧,小船又如何能平穩航行?挨批評就「炸」的父母,如何能教出情緒平和的孩子?

鼓勵與懲戒,是教育的AB面,無論缺了哪一面,教育都是單薄的、片面的。如果適當、合理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卻動輒得咎,教育這個「良心工程」難免會變成「寒心工程」。「玻璃心」父母帶不出「硬核娃」。(見報題為《「玻璃心」父母帶不出「硬核娃」》)

圖片來源:Unsplash,@nicolehoneywill

觀點B

禁止體罰是全球大勢,濫用體罰後患無窮

徐劍梅(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

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標誌之一是管理手段從暴力轉向非暴力,從動拳頭轉向動腦筋。把嚴師出高徒之「嚴」等同於體罰學生,呼喚「戒尺」回歸,是在偷換概念。

按照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的定義,體罰指故意施加疼痛以應對學生不可接受的行為或語言。體罰學生,東西方都有悠久傳統。英諺云:省掉了鞭子,慣壞了孩子。英國小說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作者羅爾德·達爾在自傳中描寫英國私立學校如何粗暴體罰學生,讀來心底生寒。達爾終生厭惡學校教育,體罰讓他領悟的不是校長、老師的關愛和負責,而是成年人的虛偽、冷酷與恃強凌弱,是「暴力本身就夠壞的了,更可怕的折磨卻是被迫目睹施暴並等著厄運降臨自己頭上」。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禁止學校體罰兒童,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根據維基百科,截至2016年,全球有128個國家和地區禁止學校體罰兒童。

圖片來源:Unsplash,@cotk_photo

目前全美50個州中,仍有19個州允許公立學校體罰學生。但即便在這些州,越來越多學區已自行出台體罰禁令,其中4個州近年沒有學校對學生進行體罰,許多州還規定學校體罰學生前須徵得家長同意。

民權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調查報告指出,體罰難以界定「合理」程度和受到監管,容易被濫用。在允許體罰學生的得克薩斯州和密西西比州,有學生僅因嚼口香糖、跟老師還嘴、上課打盹、違反學校著裝要求、未經許可上廁所等輕微違紀行為被打板子,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體罰遭受身心傷害、留級或者退學。

調查還顯示,越是較窮困、資源少、教學管理混亂的學校,越傾向於體罰學生,但體罰學生並不能有效維持學校紀律或改善教學環境。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指出,體罰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學業成績存在不利影響,與學校逃學率、輟學率及青少年暴力和破壞行為等有內在關聯,也給學校帶來更多法律責任和風險。

圖片來源:Unsplash,@alondraooo

2018年11月,美國兒科學會發布聲明強烈反對學校體罰學生。相關研究表明,體罰不僅給未成年人帶來身體傷害,還會使他們感到無助和羞辱,自尊和人格受損。對學生進行體罰,往往會摧毀師生間的信任關係,助長課堂歧視和校園欺凌行為。

遭到體罰的學生更容易出現行為障礙,產生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害怕表達,學習興趣降低,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性。沒有受到體罰的學生也會因不良學校氛圍受到困擾。如果學校體罰學生成為常態,還會讓學生把暴力行為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使用暴力視為處理問題的正當方式,連同家庭暴力也視為正常。

美國還有研究表明,學校體罰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學校受到體罰的兒童往往辭彙量更少、成績更差、更缺乏學習動力。美國研究人員分析2010年全美ACT綜合測試成績時發現,與允許學校體罰的州相比,禁止體罰的州學生成績普遍更好。

不管父母、老師還是孩子,都希望學校環境有序、安全、利於學習。但有紀律的教育環境,需要在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的基礎上創造,體罰不是解決方案。(見報題為《懲戒不等於體罰》)

互動時間

歡迎留言,談談你的看法!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的四個比喻,說透一生智慧
元曲極簡史:這16位名家告訴你,元曲之美絕不亞於唐詩宋詞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