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人在凍死前反而覺得熱想脫掉衣服,原來是下丘腦也會誤判!

人在凍死前反而覺得熱想脫掉衣服,原來是下丘腦也會誤判!

有數據表明,在凍死的人當中,有大約30%的會出現死前脫去衣物的現象,這叫做反常脫衣現象;雖然生前處在極低的溫度下,但是在死前會異常感覺身體發熱,然後脫去衣物來散熱,處於嚴重失溫的人,如果出現了反常脫衣現象,也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了。

比較合理的科學解釋是,長時間處於嚴重失溫狀態的人,會出現一次血管的異常擴張,導致血管流量突然增加,人體表面皮膚短暫升溫(實際上還是低溫),然後下丘腦發出錯誤指令,讓大腦誤以為身體很熱。

人體溫度調節機制

要理解其中的原理,我們首先來了解人體冷熱的調節方式;人體皮膚能感受冷和熱,是因為在我們皮膚下,存在「冷感受器」和「熱感受器」兩種獨立的器官,其中冷感受器數目更多,對低溫的刺激更靈敏。

兩種溫度感受器,並不是對低於或者高於某個固定溫度有感知,而是同時對溫度有感知,就看哪種感受器所受的刺激更多,以此來判斷外界溫度的高低。

但是這兩種感受器會出現疲勞狀態,比如中學我們做過的一個實驗,把左右手分別放入冷水(左手)和熱水(右手)當中一分鐘,然後再同時放入常溫水中,我們會覺得左手比右手所處溫度高,實際上都處於常溫水中溫度是一樣的。

人體調節體溫的控制中心是下丘腦,冷熱器官的信號也是傳遞給下丘腦的,下丘腦負責機體內部的溫度調節,並向大腦發出「冷」或者「熱」的信號,告訴我們大腦是「冷了」還是「熱了」。

比如我們在感冒發燒時,需要身體增加體溫來抵抗感冒病毒,於是下丘腦給機體發出的是發熱指令,但是給大腦傳遞的是「冷」的感受,所以我們在感冒發燒時,反而會感到冷。

反常脫衣現象

人長時間處於失溫狀態,機體會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來產生熱量,於是呼吸和心跳都加快,同時分泌「兒茶酚胺」使血管收縮,血液向人體內部聚集,四肢血液減少,這是因為機體首先要保護核心器官。

如果人體繼續失溫,機體溫度下降至30℃以下,人體溫度調節就會首先保證大腦的血液供應,此時血管經過長時間的收縮後,兒茶酚胺對血管的收縮能力降低,血管出現反常擴展,導致人體皮膚出現短暫的溫度升高(實際上溫度還是很低)。

此時皮膚表層的冷感受器處於疲勞狀態,熱感受器接受到的這個熱信號更強,並把熱信號傳遞給下丘腦,下丘腦會得到錯誤的結論,然後給大腦傳遞很熱很溫暖的感覺,其實此刻體內的熱量向外散失,人體核心器官很快就會失溫,人體即將步入死亡。

所以反常脫衣現象,可以看做是下丘腦做出的錯誤判斷,加上這時候受凍者基本意識模糊,很容易誤信下丘腦給出的錯誤判斷,就有可能脫掉衣物來散熱,加劇身體熱量的散失,然後下丘腦和大腦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伯史密斯 的精彩文章:

Google宣布冷核聚變的神話破滅,冷核融合或許真是一場夢!
人工智慧會下圍棋,能算圓周率,但為何無法證明數學猜想?

TAG:艾伯史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