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三)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三)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

紀華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佛教從不以武力征服,而是靠道德來感化對方。如果萬不得已發生了殘暴的事情或者戰爭,首先應該不主動開戰,想出擊退對方的方法。如果處於非戰不可的狀態,在大乘佛教中也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五百商人將證阿羅漢,而有一惡人想殺這五百商人,於是其中一個商人出於慈悲心,將惡人殺死。這一商人雖然殺了人,但在大乘佛教看來卻有功德。因為他不但救了五百商人,而且不讓惡人犯極大的惡罪,如果惡人殺了五百商人,那麼他將墮入無間地獄。所以《菩薩戒本》上說:「我寧殺彼,墮捺落迦,終不令其無間業成。」所以殺敵實是救敵,因為敵人無間業沒有造成,把他殺掉,他決不會墮捺落迦。而在殺者方面,雖犯殺戒,卻又是為護國愛民的菩薩心所驅使,不但不成罪業,反而植了功德。所以《菩薩戒本》又說:「於菩薩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愛國之心,可算無所不至。佛教的這一說法無疑具有靈活性,推而廣之,當國家遭受外敵的入侵時,為佛教信徒起來保家衛國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比如《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中,就有從事於烽火戰爭及嚴刑峻法的菩薩;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中,也說觀世音菩薩現有大將軍身。說明出於菩薩利益眾生的悲願,以勇猛的精神,努力制止邪惡的戰爭,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許可的。

佛教的愛國主義思想對後世佛教徒的影響是巨大的,阿育王是實現佛教和平理想的一個典型。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承襲自祖父以來的強大帝國,並擴張其勢力,曾以武力統一印度各國。當他征服了東印度迦林迦國時,死傷者不計其數。阿育王由此產生了懺悔之情,歸依了佛教,立下把作為和平宗教的佛教弘揚世界的志願。此後,阿育王停止了一切戰爭,國土和平,人民也生活安樂,並且幫助疾病、貧窮的人建立了福利設施。阿育王還積極地將佛教從印度傳播到國外,為弘揚佛法,向希臘人居住的王國派遣使者,以期傳播自己的理想。而且,阿育王時代,佛教始於斯里蘭卡、緬甸和中亞一帶。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為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北大華嚴禪寺 的精彩文章:

【禪門公案】塵埃
達摩祖師心要(五)

TAG:河北大華嚴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