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念佛感應與否,主要取決於什麼?

念佛感應與否,主要取決於什麼?

心地念佛法門

馬汀?維荷文博士

講於2016年9月18日

凌親本、馬親喜 中譯

摘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月刊 第558期

前言

本文是我在法界佛教大學修行課上介紹念佛法門的筆記,這堂課的宗旨在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學生在課前會閱讀《六祖壇經》或凈土經典中的段落,有時也學習虛雲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的開示。之所以在課上大幅引用這些經典,是因為學生們已熟悉其文。我們先在小佛堂上課,之後學生會念佛,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凈土法門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實際參與練習。

正如本文最後提到的,所有提供大家思考的內容,都源自於多年來我從師父那裡學得的教導。如有任何錯誤或不清楚的地方,那都是我的過錯。

正文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據說有一種寶珠,若將它投入渾濁的水中,水便會恢復純凈。念佛就像這顆「凈心寶珠」,一心念佛,就如同將清珠投入念佛人的心,隨著佛號的慢慢深入和安定,心靈就能恢複本有的清凈和寂靜。但是惠能大師卻提醒我們,我們的自性本自清凈,本無動搖。《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惠能大師開悟時驚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那麼,為什麼還需要念佛?為什麼還要用這顆寶珠?為什麼還需要努力修行?

確實如此,吾人的本性、自性清凈無瑕,圓滿無缺,本自具足。只是我們不認識,或者像師父說的「背覺合塵」,我們忘了本有的家,任由心漂泊遊盪,忽視了真心的妙用。六祖惠能大師又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我們的心地雜草叢生,自性如濁水一般,可是無始以來我們習慣並且接受這個自己造成的沙塵暴,因此無法再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也無法聆聽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聲音。所以雖然原本沒有問題,但因為習性與忽視,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古籍中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念佛正是遣欲、澄心的方便法門,可以說念佛讓我們得以「背塵合覺」,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因此,念佛的要訣就在為而無所為,念而無所念。

念佛要念到相應,不在於我們的「有所為」,反而是「有所不為」。摒除雜念、慾望、恐懼、幻想,專一其心來念佛(就是佛經中所謂的「一心不亂」),當下這一念就是無漏,就是不造貪瞋痴諸業。無業,無妄,無報,就像一片萬里無雲的晴空。這個法門可說是「學習減法人生」和「體會無的妙用」。就是六祖大師說的「無念」,是頓教、心地法門的核心。這樣無念而念,佛號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一心念佛,雜念、慾望也就無處容身了。

為什麼?因為本來無所得,本來無可染著。「我」和「我的」錯覺,被簡易直截的念佛法門給破除了。這正是六祖大師教法的中心思想:「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全然專註在念佛之中,心中放下一切;一切放下時,慾望消滅,三毒潛蹤。

這些雜念和反覆的慾望,沒有真實的自性,當體即空,失去了停駐的處所,當然就消散於無,就像沒有風來充盈,船帆也隨之鬆弛一樣;它們從空而來,又回歸於空。所以專一其心地念佛,等於成就一個清凈無著的菩提道場(覺悟之地),所有的「妄想」和「執著」就像風中飄起、落下的樹葉,找不著立足之地。因為當內心寂靜、不為境所搖動之時,是無處「惹塵埃」的。所以我們念佛,靜觀有為法的生滅去來,就彷彿在心的門頭貼一張「無空位」的公告。

更重要的,不是念什麼,而是怎樣念。師父教我們要用無所求的心來念,「到無求處便無憂,Everything is ok,沒有問題。」平常心念佛,心無所求,妄想就無法趁虛而入。不是壓制,而是放下;壓制是強硬的,而放下是柔軟的。對於雜念和慾望,我們不壓制也不接受,僅僅是不去注意它們。讓覺照力回到一心念佛,雜念和慾望也就自生自滅了。

師父教我的念佛方法是:想像這顆清水珠往下沉到丹田(肚臍下2英寸,向內2英寸的位置)。隨著它的下沉,包括你的呼吸、聲音、注意力,所有一切都彙集在這個地方。從這裡開始念,然後又回到這裡,不停地持續在這裡。行住坐卧,甚至在睡夢中,你都不要離開這個地方,從不離「這個」。所以師父說:

行住坐卧,不離這個;

若離這個,當面錯過。

念佛感應與否,主要取決於念佛的人,而不是念的名號。在心不在口,在意不在聲。上人說:「你能念到內外一如,一念不生,你就與佛合而為一了。」六祖惠能大師也說: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

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專一則靈,分馳則蔽;至誠懇切,才會感應道交。至誠,並不是要竭力去求些什麼,而是無所求。

究竟來說,念佛也是妄,但我們要以妄治妄。正如《華嚴經》說的「藉假修真」,虛雲老和尚在「參禪的先決條件」中也有同樣的開示。老和尚說,法無定法,因病予葯而已,無病就不需葯。之所以有念佛、打坐、拜佛、背誦種種法門,是「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因為「學人的根器陋劣,做不到看破、放下」。老和尚對弟子們這樣形容:

「 ……咬定一個死話頭,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

念佛就是以毒攻毒,以火滅火。在加州只要發生森林大火,消防人員會在火情周圍燃上大火,進行一場可控制的燃燒,藉此阻斷大火燃料,防止火情蔓延。同樣道理,藉由一心念佛之火,斷絕妄心燃燒的燃料。

因此,一心念佛,不想過去,不想未來,沒有昨天,沒有明天。師父說念佛要念到把自己都忘了,無人無我。念佛的時候,不是去分析、想像,或者像解謎題似地去理解,而是忘我,念到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一如。就是藉助念佛來控制火焰,冷卻熾燃的妄心。《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無求之處,即是凈土。

六祖大師有一次問他的弟子,是否願意立刻親睹西方極樂世界?弟子各各驚嘆,當然願意!請和尚慈悲令他們得見。六祖大師於是說道: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這是心地念佛法門,專一其心的目的是去除染污煩惱,恢複本有佛性。內在的佛,其實就是我們一直專念的佛,而不是其他什麼佛。說有一個臨終往生的凈土,這是一種權巧方便。頓教法門指示我們的:凈土不在遙遠的某個時空里,它就在當下眼前。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這種心地法門的念佛,是返本還原、背塵合覺的捷徑。塵無處不包圍,這種迷惑的狀態,我稱之為「六──六──六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又把它們黏著在一起(顛倒夢想)。今晚讀的《六祖壇經》里,六祖大師教我們逆轉六──六──六病,他說:

「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如果不用「止」讓自己抽身,不用「觀」看清事相,我們會完全被無意義的生活所淹沒。念佛讓我們有機會伸出頭,稍稍吸口氣。在「止」的那一瞬間,如赤子般純潔平靜的念佛,讓我們回歸自性了。其實自性從未離開,我們只是轉身無視它的存在。所以,正如「念佛」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憶念,召喚我們返本還原,再見本地風光。我們不是祈求佛陀的拯救和恩典,或者求生凈土,而是不斷提醒自己:自皈依佛,歸依自性佛,回到本有的唯心凈土。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最後要提一點,修行上的「進步」經常看起來像退步,就像《道德經》說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當你用功的時候,不見得會立刻出現種種欣妙的境界,比如見佛,或者看到在極樂世界的蓮池中沐浴。相反地,很多心裏面的垃圾,例如憤怒、情慾、嫉妒、羨慕、疑慮、恐懼、幻想,有時候是起煩惱、小心眼、競爭比較、貢高我慢、挑人毛病、貪得無厭或者只是無聊等等,都會一一浮現出來。但事實上,每一個垃圾都是感應!這表示念佛的作用見效了,實際上這正是「見性」。

六祖大師說,自性「能生萬法」。佛、魔、人、畜、天堂、地獄都來自於自性自心。自性是不二的,就像六祖大師說的「無二自性,即是佛性」,這表示在凡心裡找到佛,在煩惱中見到清凈的覺性。

經文說「煩惱即菩提」,師父把「煩惱」和「菩提」譬喻作水,一樣的水可以呈現兩種不同的形態:凝固的冰、流動的水。煩惱就是冰,暢流的水就是菩提。念誦時出現的煩惱,正是我們凍結的菩提;一心念佛,就能讓它再融化為菩提。六祖大師這樣解釋: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有一首禪詩這樣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蒼蠅,還有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4.不要以為有了神通,就是得道了
9.《華嚴經》就是佛最大的寶藏,無價的珍寶都在這裡華嚴經疏序淺釋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