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之洞臨終前向朝廷諫言,載灃卻不以為然的說:不怕,我手裡有兵

張之洞臨終前向朝廷諫言,載灃卻不以為然的說:不怕,我手裡有兵

晚清名臣張之洞一生仕途通暢,尤其是在晚年時慈禧太后將他調任軍機大臣,希望他能全心全意地輔佐攝政王載灃。但上任後,就因不滿意載灃在軍政方面盡用一些親貴人物的做法,且在湖廣鐵路建設借款問題上遭到後輩人物唐紹儀的刁難,導致了一生仕途得意的張之洞氣得嘔血而死,終年73歲。

將張之洞調入軍機處,慈禧太后是有更深層次的考慮的,清廷通過官制改革,欲加強皇權,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力。於是才將地方督撫中權力最大的袁世凱和張之洞調到北京。1908年10月,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去。載灃卻馬上變臉,滿族親貴乘機集權排斥漢官。

袁世凱是當時權勢最顯赫的漢族官僚,加上戊戌變法時出賣光緒帝,為載灃等皇族宗室所忌恨。於是,載灃等人密謀殺袁,給袁世凱定的罪名是「攬權跋扈,植黨營私」。對此,張之洞表示反對,認為「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1909年(宣統元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凱「足疾」為名,讓他回河南養病。當年6月,張之洞病重,8月上奏開去各項差事。

張之洞阻止載灃殺袁這件事,當時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的。有人就問張之洞:「袁項城乃英雄之輩,朝廷既然不能用他,殺掉本是對的。如今讓他回鄉養病,難道朝廷就不擔心後顧之憂?」

張之洞回答說:「明朝崇禎皇帝勤政愛民,本是一代明君,只因為對待群臣過於嚴厲,輕易誅殺大臣,終於導致亡國。現在攝政王仁厚英明,理應導以寬大之懷,培養祥和之氣,增強國脈,倘若他攝政之初就誅殺先朝倚重的大臣,我擔心他殺順了手,會重蹈明朝末年的覆轍。」

攝政王載灃雖然與張之洞政見不合,但張之洞病重的時候,他還是親臨床榻看望。讚賞他「公忠體國,有名望」,並叮囑他「好好保養」。張之洞畢竟是三朝老臣,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載灃卻洋洋得意地說:「不怕,有兵在。」張之洞從此再無一語有關國計民生的大計獻於載灃之前。

1909年10月初,張之洞已經病入膏肓,但頭腦依然清醒,意識也很清楚。眼看時日無多,張之洞最後還是掙扎著寫下了一份遺折,也算是最後為朝廷盡忠了。

遺折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向朝廷說明了自己的情況,數日來「肝胃痛楚益劇,飲食愈形減少,嘔吐泄瀉,諸病雜呈」。然後又請求朝廷把他身上的諸多要職一概免去,讓他「暫釋重負」。在奏摺中張之洞表示:

「臣平生以不樹黨援、不植生產自勵,他無所戀。」又說:「當此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百廢待興。……方今世道陵夷,人心方恣,奔競賄賂,相習成風。尤願我皇上登正直廉潔之士,凡貪婪好利者概從屏除。」

在這份遺折中,張之洞說出了他在為臣做人上問心無愧,又道出了他對官場風氣的深切擔憂。就張之洞本為官來說,人有公論,如做不到無心無愧,相信張之洞也不會在遺折中如此陳言。事實上,張之洞在貪污受賄、聚斂錢財、一派烏煙瘴氣的晚清官場,確實做到了潔身自好。

除了給朝廷上了遺折外,張之洞也給幾個兒子留下了遺言。據《張文襄年譜》記載,當時張之洞將幾個兒子叫到床前,告誡他們「勿忘國恩,勿墮家學,必明君子小人義利之辯,勿爭財產,勿入下流」。他怕兒子們不上進,還要他們把自己說的話複述一遍。眼看父親邊喘息便叮囑遺言,幾個兒子不由得一邊哽咽,一邊答應遵命行事。

當時張之洞幕府重要成員之一張曾疇也在現場,並作了記錄,他對當時的情景敘述更詳:張之洞對站在床前的幾個兒子說:

「我病知不能好矣。我一生做人,志在正字、忠字,公忠體國,廉正無私,我可自信。此多之心術也。學術僅行十之五六,治術僅行十之六七。平生不樹黨,不植產,自幼不爭財產。指公子輩雲,汝等須記得此諭:兄弟不可爭產,志須在報國,勤學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至此,張之洞生命最後一天的遺言終於畫上句號。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深具影響的著名人物於1909年10月4日,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溘然而逝。10月6日,清廷謚以「文襄」,晉贈太保,入祀賢良寺,極盡哀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刺殺張嘯林連軍統特務都無計可施,放眼上海灘只有此人可勝任
此軍閥主政貴州三年,治理地方獨樹一幟,雖上不了檯面卻很得民心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