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血液與遺傳及生命的真相和謊言-走近血型之父

血液與遺傳及生命的真相和謊言-走近血型之父

每當這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一次輸血治療;

每當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有憂慮的母親與生命受到威脅的孩子得到拯救;

那麼,卡爾·蘭德施泰納都真真切切地在那裡。

「Wherever a blood transfusion is performed in the world today, wherever a worried mother』s threatened child is saved, Karl Landsteiner is virtually present」.

無論你們有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他永遠就在那裡,默默無聲。

1

作為奧地利科學家,科研成果被埋沒似乎是躲不過的宿命。

古有天才的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今有偉大的血型之父蘭德斯泰納。

今天連一個小學生都了解血型的重要性,但在當時,蘭德斯泰納發現的ABO血型卻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在劃時代的發現後近十年的時間裡,臨床輸血仍未考慮血型匹配的問題。

1910,波蘭人希爾斯菲爾德和德國人埃米爾·馮·登格恩(Hirszfeld 和von Dungern)發現了ABO血型系統的遺傳性。

1924年,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伯恩斯坦博士(Dr. Felix Bernstein, 1878-1956)發表了著名的A、B、O 血型遺傳三複等位基因學說。他證明了 A和 B 基因是顯性基因,分別控制著 A 抗原和 B 抗原;而 O 基因是隱性基因。

ABO血型由三個等位基因IA、IB及i來決定其性狀(表4-3)。

恰恰就在這段時間,埋沒數十年的孟德爾定律被重新發現。讓所有人驚嘆的是,人類血型的遺傳竟然完全符合孟德爾從豌豆上發現的遺傳定律。這首次從醫學方面給開創不久的孟德爾遺傳學提供了重要證據。

站在巨人孟德爾前輩的肩膀上,蘭德斯泰納的天才發現終於大放異彩,被埋沒了十幾年的血型問題終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ABO血型的等位基因雖有三個,但可以用孟德爾的分離律完美地解釋,例如:A型夫婦所生的子代,三種基因型比例為1:2:1;表現型只有兩種,其機率為A型:O型=3:1。

奇妙而獨特的血型隨每個人來到世間,從父母染色體和DNA的深處賦予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坐標和風景,人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均有其特有的血型系統,世界上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單卵雙生子除外)。

孟德爾開創的遺傳學可謂包羅萬有。

從那以後,血型研究空前火熱, 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數十種血型系統陸續被發現,而且除了人類以外,在猴子、猩猩、大象、狗甚至烏龜、青蛙身上也找到血型。隨後基於血型的人口、地域、膚色、種族等調查開始大規模進行,血型不僅在人類學、,免疫學,病理學,遺傳學、法醫學、臨床醫學等自然學科方面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甚至已成為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到了今天還有人將血型與性格、星座甚至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聯繫起來。

也許真要感謝他的同胞孟德爾的在天之靈,奧地利的天才不再孤獨,被冷落十幾年後,蘭德斯泰納終於名動天下。

2

但那是在他發現ABO血型的8年後,一次極其偶然的事件,才使他一舉成名。

1908年,蘭德斯泰納回到他幼年時常常偷看解剖實驗的醫院當醫生。一天,醫院大廳不停傳出一個女人絕望的哭聲,而蘭德斯泰納正好從這個女人的全世界路過。

原來她的孩子患了一種奇特的癱瘓症,醫生們認為這是一種不治之症,對此束手無策。

經過對嬰兒的仔細檢查之後,蘭德斯泰納毛遂自薦地對那婦人說:「夫人,如果您願意,我可以試一試。」。

婦人止住了哭聲,懷著一線希望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把所有人看懵了,可以說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蘭德斯泰納抽出患兒的血,輸入一隻猴子體內,刺激猴子產生抗體,再把猴子的血製成含有一種抗體的血清,隨後將這種血清接種到病人身上。

藉助血清免疫的原理,瀕臨死亡的孩子很快就被救治了。蘭德斯泰納在醫學界從此聲名大振。

奧地利醫學界人士都開始承認他很牛,維也納大學馬上聘請他為病理學教授。

但是蘭德斯泰納的科學成就遠遠超過這些。

他於1905年開始研究梅毒,完善了梅毒免疫的理論。他引入了在暗視野下,用顯微鏡檢測梅毒螺旋體並廣泛研究了人與動物的梅毒傳播。

1908年,在維也納期間,蘭德斯泰納與他的助手一起對一名死於脊髓灰質炎的男孩進行了屍檢。他收集脊髓液,通過一個足以捕獲細菌的過濾器使其過濾,將過濾後的脊髓液注入兩隻恆河猴,可憐的猴子們都在兩周內死亡,屍體解剖,發現脊髓損傷。因為實驗早期已將細菌作為感染的潛在原因消除,因此他們斷定,這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實際上他們共同發現了脊髓灰質炎病毒。

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榮登征服小兒麻痹症的名人堂。

蘭德斯泰納隨後提出可以製造脊髓灰質炎疫苗。但直到47年後的1952年,才由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真正開發出脊髓灰質炎疫苗。

在免疫學研究領域中,他研究化學修飾蛋白的抗原特性從而揭示了新的特異性,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半抗原(Hapten)的概念,半抗原是免疫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1902年,蘭德斯泰納就已宣布了20世紀醫學上的重要發現之一,即ABO血型系統,1927年他與列維利一起又發現了MN和P兩種血型系統,1940年他與A·S·威納發現了Rh血型系統。

他編寫的教科書匯總了他對醫學的貢獻並成為許多免疫學家的「聖經」。

蘭德斯泰納的一系列發現都是在根本沒有當今廣泛使用的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基本工具的情況下完成的。正是他的貢獻推動了20世紀造福人類的巨大進步。

3

在諾貝爾領獎致辭中,蘭德斯泰納回顧了ABO血型和MN血型的曲折發現歷程,以及這兩項劃時代成果在人類學研究,法醫,親子鑒定和輸血實踐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直到1990年,科學家破譯了血型的分子生物學,他們在人類9號染色體上發現了ABO基因,這正是負責建造血型房二樓的遺傳密碼。

例如,在A型血中,紅細胞會分兩個階段構建這些分子,就像搭建一棟兩層樓的房子,第一層叫H抗原,第二層叫A抗原;B型血則將其「房子」的第二層建成不同的形狀;而O型血則只修復了H抗原就偃旗息鼓了。

但是蘭德斯泰納的偉大發現,對人類提出了新的問題:血型究竟有什麼用?為什麼紅細胞要不厭其煩地修建這樣複雜的分子結構?為什麼人會有血型的區分?

遺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學家們還無法明確回答這些問題。法國圖盧茲大學的安托萬·布朗切爾說:「儘管人們給出了各種答案,但迄今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解釋。」

1952年,孟買的醫生髮現了「孟買型血型」,這種非常罕見的血型證明,ABO血型並沒有直接的生死優勢。

以色列人被禁止吃血,因為神借摩西曉諭他們: 「因血里有生命」、「論到一切活物的生命,就在血中。」、「因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

摩西守在西奈山上四十個晝夜,領受了關於贖罪和獻祭的律法:「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贖罪。」(利一七:11)

但是,流動物的血,能贖人的什麼罪?

在理性領域裡,這深藏著超越時空的巨大奧秘,它關乎生命、死亡、愛和救贖。

在最後的晚餐,真正的救贖者告訴他的門徒:「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血,貫穿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的主題,從起初到永遠都傳遞著「永恆的生命和愛」。

4

星座血型和性格的關係一直都是熱門話題。血型性格學說,源起於日本,最早提出ABO血型與性格相關的,是一個名叫古川竹二的日本人。

二戰後,1971年,能見正比古再度介紹血型與性格間的關係,他炒冷飯居然一下子炒成了熱門,讓血型性格學說風靡於中日韓。

針對這一假說,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不靠譜!!! 當然,「專家」的答案也經常很不靠譜。

最新的研究不斷證明,血型和性格沒有必然聯繫。醫學界一般認為血型性格學說缺少可信度。

另外一個也非常火的是血型減肥法,創派宗師是美國從事自然療法的彼得?打答摩(Peter D"adamo)。 他的書《吃對血型》(Eat Right 4 Your Type)一度暢銷至極,售出七百萬冊,並已翻譯成60種語言。他還在網站上銷售一系列血型定製減肥產品。

他聲稱血型似乎「已經到了人類發展的關鍵時刻。」根據打答摩的說法,在我們的非洲狩獵、採集者祖先中出現了O型血,在農業的黎明時出現了A型,AB型是A和B的現代混合。

所以他的邏輯是我們的飲食也應該模仿祖先,要吃符合自己血型的食物。

目前營養學界、醫學界、與科學家對血型飲食法的共識是---「無法被科學佐證」。

相反,更多的最新研究結果都證明:血型和飲食毫無關聯。

即使如此,願意繳智商稅的依然前赴後繼。

但是,血型與癌症以及一系列疾病之間確實存在許多關聯,許多研究表明,A型血液患某幾種癌症的風險更高,例如胃癌,胰腺癌和白血病,並且更容易患天花感染,心臟病和嚴重的瘧疾。

而O型血的胃癌發病率最低, 且O型血不容易患痴呆症。

但是否有哪個血型絕對的好?

持續霸佔微博熱搜榜,有2466萬閱讀的大熱文章就這麼認為,O型血簡直完美。

但其實血型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同血型的人常常面對不同疾病的風險增加。例如,O型人更容易患潰瘍和跟腱斷裂, O型血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而胃癌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密不可分。

如果所有其他條件都相同,B型血和O型血也許會活得更健康、更長久。但很顯然,血型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遠離煙酒,遠離霧霾,拒絕毒雞湯,逃離996…….

5

卡爾-蘭德施泰納擁有過人的精力,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還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師,喜歡彈琴,喜歡讀書,醫生也可以很文藝。

他對科研的要求很嚴格,嚴格到幾乎吹毛求疵。作為他的同事,如果有什麼新發現,一定要在他面前秀一次,並反覆檢查實驗後,他才欣然接受。

退休後,他成為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名譽教授,但依然像從前那樣充滿熱情地地進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

1943年6月24日,他在實驗室工作時心臟病發作,手裡還拿著玻璃吸管。兩天後他在研究所醫院去世,享年75歲。

在他去世後,歐美的20多個科學組織授予他榮譽稱號,藉以表彰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以及所拯救的無數生命。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八八 的精彩文章:

南慕容北喬峰?原來你們是這樣的孟德爾和達爾文
打雞血真的有用嗎?鮮血里隱藏著什麼驚人的奧秘?

TAG:朱八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