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s)指的是與特定某人建立起的緊密聯繫,能反映出兩人的親密程度。

如果用量化的指標去衡量,指的是你是否願意與這個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是否願意親近,是否能夠建立情感上的實際支持。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親密關係心理學(心理學流派分支)研究表明,當我們有了最親的人時,我們可以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因為親密他人可以為我們提供社會支持。

然而,親密關係的建立,是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改變的。比如,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便是最親近的人。一般而言,親密關係的變化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1、兒童時期:父母

2、青少年時期:朋友

3、成年期:戀人和孩子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三階段

特別是對於嬰兒與母親間所建立的親密關係,能夠預測其依戀類型。對於那些安全依戀的孩子而言,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更親密,未來也更擅長處理人際方面的事務,能夠信任他人、表達自我。

到了青少年時期,我們最親密的人往往會轉移到朋友身上,這時容易形成一些小團體,彼此分享秘密與心事。

而到了成年期,隨著愛情的到來與新家庭的建立,親密關係再次發生過度,我們會將更多的心理資源與關注投注到自己的戀人身上。當有了孩子之後,與自己孩子的親近程度逐漸加深起來,會將其納入到自我的一部分。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由此可見,我們與不同人的親近程度會隨著年齡而改變,是具有階段性、發展性的。這不禁讓我們思考,自己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呢?心理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認知資源與心理空間有限

首先,我們的認知資源與心理空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人都納入到自我的一部分。我們會優先處理與自己有關的事物。畢竟,保證自我的社會適應,是一切活動正常進行的基礎與前提。

但是,親密關係的建立會擴大我們的自我概念,將我們從獨立的個體延伸到"小家庭"中,互相扶持,給予關心與愛護,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這是具有生物進化發展意義的。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戀人、母親參照效應

一些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實,對於那些與"戀人"和"母親"有關的辭彙,我們的反應速度會和與自己有關的辭彙一樣快;而對於一些與名人有關的辭彙或者普通辭彙,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就是"戀人參照效應"或"母親參照效應"的體現,我們會將戀人與母親這些親近的人納入到"自我"的範疇中,將其視作自己生命發展的一部分。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雖然我們的伴侶、父母、孩子、朋友或多或少都會被我們納入到自我概念中,但也有著主次之分。當成年之後,我們需要建設自己的小家庭,忙於事業與繁瑣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會隨著接觸頻率的減少而逐漸疏遠。

而進一步上了年紀之後,孩子又會逐漸淡出於我們的生活,正如龍應台《目送》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孩子會逐漸進入到他們自己的新家庭,淡出於我們的生活中。

6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所以,對於60歲左右的人而言,最重要、最親近的人就是自己的老伴。因為他們始終陪伴自己,有著差不多的生活經歷與心智成熟度,是真正攜手走過幾十年的漫長歲月的人。

學會珍惜彼此身邊的人,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終究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小家庭,而你的伴侶才是屬於你的,陪伴你的親密他人。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親密關係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心理學實驗,揭露了醜陋的人性
親戚偷偷塞錢給你,不讓你告訴父母,一般有兩種企圖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