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欲禍人,為什麼要先給他一點「福分」,讀懂這個,頓生畏懼之心

天欲禍人,為什麼要先給他一點「福分」,讀懂這個,頓生畏懼之心

一個人的一生難免起起伏伏,都不會一帆風順,面對挫折有人悲觀失意,一蹶不振,有人總能把挫折當作歷練自己的資本和經驗,東山再起。不同的人生態度,造就不同的人生。老子《道德經》蘊含的生存大智慧,當我們人生面臨危機的時候,不妨體會一下,可能會頓感豁然開朗。

老子《道德經》玄妙無窮,有對宇宙自然的思考,有對大道的追尋,也有對人生的體悟,如果認真體悟,你會發現《道德經》是一本值得每個人擁有的智慧讀本。道德經中對個人榮辱福禍的深入探討中,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一句「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短短几個字精闢概括了當人們面對福與禍兩種情境,要有積極應變的觀點和態度。三國時的曹操就看明白了,丟盔卸甲之時也不忘哈哈大笑……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的是因果的相互轉化。老子的這句話,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是無上的真理。這句話絕妙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矛盾雙方的統一和轉化。禍和福是糾纏在一起的渾然統一體,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禍是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處於顯然的災難之中,福則為次要的從屬的,處於潛態;禍福雙方是處於不停的鬥爭中,當福戰勝禍,轉為矛盾主要方面時,決定了事物進入幸福狀態,禍則轉入潛在狀態。

其實,這種辯證思想,我國自古有之,難怪網友吐槽為什麼「辯證法」成了外國人的發明。在我所最古老的文學典籍《周易》中就有「否極泰來」這樣的思想。而我國的陰陽學說,更是廣大精微,福和禍就是陰陽,就是太極八卦圖中的陰和陽,渾然一體而又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那麼,為什麼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呢?韓非子對此做了更清晰的論述,他在《韓非子·解老》中說得好:「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當人有禍事的時候,心理就會害怕,有畏懼之心,害怕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小慎微,就會三思而後行,這樣子以後則辦事情就不會有禍患......,這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的邏輯。相反,當人有福的時候,富貴就來了,吃好的穿好的,於是驕奢之氣就來了,驕奢之氣一來,行為就會失去理性,最終則會帶來禍端。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老子講的就是天道。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天道尚且如此,人事就更不用說了!得到一點小小的福分就驕慢,驕慢就埋下了禍根,驕慢會削弱了本就不厚的福分。驕慢之人非但天不會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驕慢之人。天寵既失,人和又無,這樣的福分還能維持長久嗎?福盡禍來,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驕,即使是禍來,心也不驚。受福不驕,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能做到。

當人生面臨危機的時候,不妨體會下老子的這些思想,豁然開朗!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拜佛敬神為什麼都要點三炷香?這裡面大有學問,三是一個神奇代碼
全球最大尼姑庵,女尼超2萬人,堪比一個211大學!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