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鏡頭裡的德國 商周專欄

鏡頭裡的德國 商周專欄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為作者拍攝

撰文 | 商周

責編 | 夏志堅

旅德近二十年,回國時經常會有人問我中德之間的差距在哪裡。這樣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差距」是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名詞,用「差異」來描述中德之間的不同會更合適一些。

為了避免語言描述所帶來的主觀性,我選擇用鏡頭來說話,盡量來呈現一個真實的德國。在這裡我選擇去拍攝一個村莊、一個小鎮、一個城市、一個都市。這四個地點都位於德國北部的石荷州及其附近,相比於同類的德國村莊、小鎮、城市和都市,它們都只是普通的一員。

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呈現一個真實的德國。至於中德之間的差異,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

一個德國村莊

這裡呈現的是德國石荷州Segeberg縣下面的一個村莊,名字叫Sülfeld。這裡有兩千左右的人口,在德國算是一個較大的村莊。

村裡有兩條縣級柏油馬路,其中一條(上圖)貫穿村莊連接國道和附近的一個小鎮,另外一條從村裡始發通向另外一個小鎮。

上圖是一家農場。這個村莊有六七家農場,分布在村莊的外圍。農場一般都是由一家人經營,農業人口佔德國總人口的2%左右。

同處在村莊外圍的還有村裡的運動俱樂部。上圖是俱樂部的六個草坪足球場,其中一些還帶有燈光。足球是這裡的第一運動,村莊俱樂部有著自己各個年齡段的足球隊,參加當地的聯賽或杯賽。

除了足球場外,這個村莊還有一個帶燈光的網球場(上圖)。條件這樣好的運動俱樂部不是每個村莊都有,這個村莊有是因為它是附近幾個自然村的中心。

上圖是村莊里的墓園,就在村子的外圍。修整良好的墓園更像是一個公園。

走進村裡,最醒目的便是教堂(上圖)。這是一座新教教堂,有數百年的歷史,以紅磚為建築材料。像大多數新教教堂一樣,教堂內部樸實無華。

牧師的家(上圖)就在教堂旁邊,房屋建於1773年。由於是新教,牧師可以結婚生子。牧師的妻子是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兩人有一子一女。每天早上,牧師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一對兒女送到一百米外的幼兒園。

村公署(上圖)位於在教堂旁邊一棟用茅草做屋頂的房子里,這種茅草屋頂的房子在村裡已經很少見。村公署只有幾個非全職的工作人員,管理著村裡的事務。在五公里外的鄉里(類似於中國的鄉,管轄下面十幾個自然村),那裡有十來個全職工作人員,包括行政人員和警察。

村裡有一所幼兒園(上圖),這個幼兒園接納本村和附近五個自然村的小孩。幼兒園是收費的,德國的免費教育只從小學開始。村裡沒有小學,上小學要到五公里外的另外一個大村莊,不過每天都有校車免費接送。

村裡還有一所社區普通中學(上圖),這所中學也是附近十幾個村莊中唯一的普通中學。如果要上重點中學(德國叫文理中學),需要到十幾公里外的小鎮去。和小學一樣,中學也不用交學費,也同樣有校車免費接送。

村裡的消防站(上圖)成立於1891年,有兩台救火車。沒有專職的消防隊員,靠的是義務消防隊員,也就是參加過消防知識培訓的村民。德國防火意識很強,每個自然村都有這樣的消防站。

村醫院(上圖)是一個全科診所,房子也是醫生的家。一層是診所,二層住人。村裡除了這個全科診所,還有一個牙科診所和一個理療所。

村中心(上圖)有一家藥店,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為醫藥分開,醫院沒有藥房,所以藥物需要到藥店買。

上圖為村郵局。因為業務不忙,所以這是一個每天只開半天的郵局。

上圖為村養老院。由於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養老觀念的改變,德國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養老院。

上圖為村招待所。由於地處偏僻,一般來說客人不多。

開在村裡的銀行(上圖)坐落在村中心,一層左下方那間為村理髮店。

上圖是村裡唯一的超市,提供日常生活消費品。

上圖是村裡的花店,開在超市的街對面,提供鮮花和各種盆景。

這是村裡唯一的飯店(上圖),德國人一般是跟家人或親友一起下飯館,因公去飯館的情況相對較少。

村裡的駕校(上圖)。對於德國的年輕人來說,17歲的生日禮物可能是參加駕校學習。

村裡除了上面提到過的兩條公路外,還有很多長短不一的街道,民居就分布在這些街道的兩側(如上圖)。街道上有路燈,和城裡的街道相似。因為節能和實用,村裡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兩層結構,第一層是客廳廚房,第二層是卧室。

關於這個村莊,再加上幾句話。除了幾家農場主,村莊里居民的職業和城市居民相差無幾。有政客、教師、科學家、售貨員、司機、家庭婦女......其中不少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個人覺得,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差異,在鄉村比在城市更明顯一些。

一個德國小鎮

接下來要說的是一個名字叫Bad Segeberg的小鎮,它是德國石荷州Segeberg縣的縣城,有1.6萬人口。Segeberg縣有95個行政村(Gemeinden),每個行政村下轄幾個自然村;縣轄人口12萬,面積為1344平方公里,比中國一般的縣要小一些。

這個小鎮始建於公元1134年,是12世紀德國萊茵河以東首批出現的中世紀小鎮之一。上圖為小鎮一角。

縣行政中心(一)

縣行政中心(二)

Segberg縣行政中心由老樓(上圖一)和新樓(上圖二)兩棟大樓組成。除了財稅局、法院和警察局外,該縣的所有行政機構都在縣行政中心,包括縣議會,縣政府等。

上圖是縣財稅局,相當於中國的工商、稅務和財政局。

除了縣政府,這座縣城小鎮也有自己的鎮政府。上圖左邊是老的鎮公署,建於1606年,是小鎮最古老的建築,現在成了小鎮博物館;右邊白色的那棟小房子是現在的鎮公署。

Bad Segeberg始建於1134年,到了16世紀末期,小鎮達到了上圖的規模。圖中的小山是一座石膏山,下面的岩石為石膏石(主要成分為硫酸鈣)。

現在的石膏山(上圖)上,原來的城堡早已不存在。

上圖是一口中世紀的水井,是當年城堡主人取水的地方,小鎮唯一的中世紀遺存。因為石膏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這座石膏山在19世紀末期被瘋狂開發,直到1920年結束。此後這座石膏山成了一座廢棄的石膏石礦場。

1934年,為了慶祝建城800周年,這座廢棄礦場的一部分被改建成了一個露天劇場(上圖)。1952年,著名的Kai-maySpiel(一種露天的印第安戲劇表演)正式落戶這裡。後來這個劇場慢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擁有7500個位置,號稱全歐洲最好的露天劇場。

上圖為鎮中心廣場,廣場周圍是咖啡店、麵包店或小商店。每周六上午,附近的農場主會來這裡賣他們的農產品。節日的時候,這裡也是主要的慶祝場所。平時這個廣場空著,只有一些喝咖啡的市民在這裡曬太陽。

小鎮的步行街(上圖)。步行街不長,最熱鬧的時候是周六上午,但等到周六下午四點之後,兩邊商店陸續關門,步行街便安靜下來。

上圖是縣報社和它旗下的書店。另外小鎮還有一個圖書館,四所中學和一所技校。

小鎮火車站(上圖)很小,只有站台,車票在車上賣。每個小時有一班火車經過,到五十公里外的漢堡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除了公共節日外,小鎮每年還有幾個自己獨特的節日,包括土豆節和印第安文化節。上圖是印第安文化節的場景。

和節日是的熱鬧截然不同,平時的小鎮非常安靜。上圖顯示的就是平日里安靜的小鎮中心的民居。

總之,儘管Bad Segeberg是個近千年的古鎮,但留下來的歷史遺存卻很少,原因主要是忽視,尤其是在20世紀前。不過小鎮的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後走上了正軌,慢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適宜居住的地方。

一個德國城市

這裡介紹的呂貝克(Lübeck)是德國北部石荷州的一個州直轄市(大概相當於中國的地級市)。呂貝克有21萬人口,面積210平方公里。

上圖是呂貝克鳥瞰圖(從明信片翻拍的照片),中心位置為呂貝克老城。早在公元8世紀,斯拉夫人就在此居住,呂貝克這個詞也來源於斯拉夫語Liubice,意為「快樂」。到公元11世紀,這裡建立了城市,呂貝克成了德國在波羅的海的第一個港口,也因此成為中世紀時期的歐洲重鎮之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海上貿易的重心從波羅的海轉向北海和大西洋,呂貝克的德國第一海港位置也讓位給了漢堡。

荷爾斯頓門(上圖)建於1477年,是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因為在漢莎聯盟里的王者地位,呂貝克是中世紀時的歐洲重鎮之一。由於保留有從13世紀以來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呂貝克老城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呂貝克火車站(上圖)距離老城大約一公里,有九個站台,主要運行短途火車。呂貝克南接漢堡、西臨基爾、東面遙望羅斯托克、北面隔海連接丹麥。除火車站外,呂貝克還有一個小機場,曾經與幾個德國和歐洲城市通航,但現在因為顧客稀少以及運營不佳而停運。

上圖是呂貝克的市政廳及廣場。這座始建於十三世紀的市政廳,在之後的幾百年里不斷擴建,而且在二戰的時候幸運地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壞,這讓它成為了各時期不同風格建築的集合,包括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市政廳的廣場上平時有一些小攤,賣吃的和旅遊紀念品;節日的時候(比如復活節和聖誕節)則會布滿攤位。

商業步行街在市政廳一側,是一條不到一公里長的街道。

上圖是一所中學,有著近600年的歷史。中學沒有校門,也沒有圍牆,面積不大,坐落在老城中心。這座21萬人口的城市有7所重點中學,還有數量大致相當的普通中學。學生入學時自由申請,沒有學區的限制,各學校的教學質量相差不大。在競爭生源的時候,學校展示的不是「高考」成績,而是教學理念和特色。

呂貝克音樂學院(上圖)。學院很小,就是一棟建築。除了音樂學院,呂貝克的高等學校還有呂貝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院。和音樂學院一樣,它們都沒有圍牆。

像大多數德國城鎮一樣,呂貝克有很多書店。上圖是位於老城的一家專營古董書籍的老店。

上圖左邊的白色建築是托馬斯·曼的故居。托馬斯·曼是呂貝克人,出生和生活在那棟白色房子里,讓他獲得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寫的就是發生在那棟白色房子里的故事。除了托馬斯·曼,呂貝克還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別是獲得1999年文學獎的君特·格拉斯和獲得1971年和平獎的總理維利·勃蘭特,呂貝克同樣也為他們建立了紀念館。除了這些名人紀念館外,呂貝克還有七個博物館,包括上圖右邊的歐洲漢莎博物館。

上圖是呂貝克老城的民居。老城的街道依然保留了中世紀的結構,房子多為三到五層,是北德典型的紅磚紅瓦建築。

上圖是呂貝克老城外圍的民居,大多是建於十九世紀的別墅。一般三到四層,有著典型的時代風格。

再外圍的民居,一般建於20世紀,多為獨棟別墅,以實用為主,沒有了古典的建築風格。

上圖是新世紀的民居建築,位於新區,有著較好的節能環保系統。

總體來說,呂貝克是一座寧靜的城市,非常宜居。這座有著悠久和輝煌歷史的城市在20世紀以前在文物保護上很不得力,很多古老的建築(包括中世紀的城牆)都被破壞殆盡。不過建築保護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得到重視,現在正越做越好。

一個德國都市

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三個直轄市之一,有著近900年歷史。以這個面積440平方公里和180萬人口的城市為中心,連同附近石荷州和下薩克森州的一些區域,一起構成了一個都市圈。

上圖為漢堡市政廳,建於1897年,位於漢堡老城中心。市政廳的大門上用拉丁語寫著:「繼來者謹以尊嚴守護由先輩爭取而來之自由!」

美麗的阿爾斯特湖(上圖)位於老城市政廳附近,被譽為漢堡的明珠。這是一個在阿爾斯特河上人工造出來的湖,中間有條大壩把該湖分為內外兩個湖。

市政廳旁的阿爾斯特河(上圖)。天鵝是漢堡標誌性的動物,它們在這裡受到了特殊的待遇。

漢堡市位於易北河畔,雖然離入海口有110公里,但由於河道較深,可容大型海輪通行,所以漢堡港(上圖)是德國第一、歐洲第二大的港口,漢堡也因此成為了德國的商業重鎮。

漢堡中央火車站(上圖)是北德的交通中心,連接北歐的樞紐,每天有著45萬的客流量,是德國第一、歐洲第二大的火車站。火車站主體建築長206米、寬135米、高37米。擁有14個雙向站台,建於1906年。

作為港口城市的副產品,漢堡的合法色情業發達。上圖是著名的聖保利的紅燈區。

作為港口城市,漢堡在外來人口融入方面表現得非常寬容。在180萬的漢堡人口裡,大概30%的人有移民背景,其中外來民族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市中心的火車站南側就是一個外來族裔商業社區(上圖)。

漢堡老城民居,基本以五六層的樓房為主(上圖)。

位於市中心附近公園裡的露天遊樂場(上圖)。

上圖為《明鏡周刊》總部。漢堡不僅是德國的商業中心,也是文化出版中心,這裡是多家雜誌、報紙、電視台的總部。

漢堡有七所高等院校,其中最大的是漢堡大學(上圖)。和絕大多數德國大學一樣,漢堡大學沒有圍牆,校園建築分布在市內的多個地方。漢堡大學有四萬左右的在校生,是德國最大的大學之一。建於1919年的漢堡大學在德國並不算著名的大學,但也先後產生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看書是德國人的一個習慣,書店在城鎮里很普遍。上圖是位於市中心阿爾斯特湖邊的一家書店。

漢堡中央圖書館(上圖)位於中央火車站對面,在各市區還有分館。

上圖為漢堡工藝博物館,位於中央火車站西南側。漢堡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館80多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連同眾多的歌劇院和音樂廳,使漢堡這座商業城市充滿了文化氣息。

上圖為漢堡國際展覽中心,有近九萬平米的室內展區和一萬平米的室外展區。每年有近40場展覽,能夠吸引12000名展商以及70萬名顧客。

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漢堡保持著多項世界紀錄,比如漢堡是世界上橋樑最多的城市(大約2500座橋樑)。在眾多的世界紀錄里,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上圖的漢堡微縮景觀世界(Miniatur Wunder land,圖片來自該景觀的官方網站)。這個最初由幾個微縮景觀愛好者建立的的微縮景觀世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同類的世界之最,也成了德國每年接待遊客最多的旅遊景點。

漢堡雖然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而且從十六世紀開始就走向繁榮,但在這座城市繁榮發展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古迹並不多。漢堡現存最早的建築是一棟建於1676年的民居(上圖左)。不過幸運的是,在20世紀中葉德國在文物保護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上圖右為聖尼古拉教堂,雖然始建於13世紀,但現存的教堂是一座19世紀的建築。建造教堂所用的砂岩石在工業污染嚴重的年代與酸雨發生反應變成了黑灰色。二戰的時候,教堂曾被轟炸,只留下了殘缺的鐘樓。二戰後,這座教堂廢墟被保存了下來。現在看到這個教堂,人們不僅可以想起二戰,還可以想起酸雨和空氣污染,這些都是德國文明史的一部分。

在保存原有古建築的同時,漢堡也在新建築方面有著不錯的投入。上圖左是2016年建成的易北河音樂廳,底層的紅色部分是由19世紀末的倉庫改建的停車場,上面部分為現代建築。這座原本預計於2009年完工的建築因地基和設計造成的施工困難,拖延到2016年才完工,建築成本也因此從原來的七千萬歐元上漲到了最後的近六億歐元,成了不折不扣的「釣魚工程」。在咬牙堅持建成之後,這個新舊完美結合的建築成為了漢堡的新地標,吸引著無數的遊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工程都會如這般拖延,易北河上新建的一個地鐵站(上圖右)就提前完工並且節約了開支。

兩座新建築有一個共同點: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結 語

以上就是我鏡頭裡德國的一個村莊、一個小鎮、一個城市和一個都市。顯然,我在選擇拍攝主體的時候肯定做不到全面,難免也會帶有一些主觀的因素。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讀者能從這組照片里找到一些中德之間的差異。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點補充。在鏡頭裡,從偏僻的鄉村到繁華的都市,德國都顯得寧靜和諧,而且對文化的保護也做得很好,同時又不乏創新。現在的德國成為了歐洲的頂樑柱,德國製造也成為了高質量的代名詞,所以用很多美好的詞來讚揚德國,大概是不為過的。但對德國有這樣一種讚揚——「德國乾淨、和諧、嚴謹、保障體系好……因為德國人的素質高」,我卻不敢苟同。這句讚揚的前半部分我是基本認同的,不認同的是後半部分。

在拿德國人的素質高作為理由前,我們至少需要考慮一下這個民族曾經發動了世界大戰,創造了滅絕人寰的集中營。這樣一個在戰爭中罪惡累累的民族,如何建設出了今天這個和諧的國家?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我個人看來,德國的發展主要應該歸功於兩個因素:制度和教育。一個平等、民主和有保障的社會制度能夠讓人發揮出各自的潛能,並把這些能量集中到社會建設所需要的地方。而一個成功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合格公民以及各項專業人才,則為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血液。

如果簡單地把德國的美好歸功於德國人的高素質,就會讓人不願意在制度和教育上去改變和提高。這種觀點不僅過於簡單,而且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技術:潮水退去還剩什麼?
美國科研威脅來自外部勢力還是內部?兩黨政要各執一詞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