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語言暴力,

是孩子一生的傷痛

文 | 魚爸

來源 | 養育男孩

(ID:breedboy )

1

前幾天從老家回程的高鐵上。

總共1小時的車程,足足聽斜後方的一位媽媽罵了孩子近30分鐘。

原因是孩子要喝飲料,媽媽給他買了,可孩子喝了幾口後沒有擰緊蓋子,結果飲料撒了一地。

還潑到了媽媽的包上面,衣服上面。

面對孩子這個「錯誤」造成的結果。

說教孩子幾句,比如「下次一定記得擰緊蓋子啊!」

「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髒了,還把媽媽的包和衣服弄濕了,很麻煩!」

這樣說非常正常。

可是這位怒火衝天的媽媽卻大聲責備孩子:「以後我再也不給你買飲料了。」

但是孩子沒有什麼反應,他應該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或者已經習慣了媽媽這樣的情緒。

然後繼續責備:「下次我不會帶你回來了!」「不要叫我媽媽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滿滿的威脅和責備,聲音也很大。

當說到不要他叫媽媽了時,這個男孩開始哭了起來。

同坐的大叔應該都感覺到了這吼罵的威力,斜著身子側過臉坐著。

而前面座位的一些孩子,也在扭頭張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2

我想每個成年人都會明白「覆水難收」的道理。飲料撒了,再怎麼責備孩子也是沒用的。可為什麼還是會這樣對孩子吼罵呢?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一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哥哥。

那天在餐桌上,大家剛剛開始動筷子,就聽到哐當一聲,哥哥的飯碗打碎了。

一聽到聲音,他媽媽就跑來,一把就將他從座位上拽了起來。然後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了幾板,大罵他是敗家子,又把家裡的碗打破了。

那頓飯他就一個人在屋外站著沒吃,一個人默默流著眼淚。他的媽媽脾氣很大,沒有人敢為哥哥說話。

我一直記得他委屈的樣子。應該沒有誰能比孩童的我感受更深,更恐懼的。

所以如今,小小魚也打碎了好幾次飯碗。每次他自己都被這突然的情況弄懵了。

我就當作什麼事沒有,平靜地跟他說:「去拿掃把過來,自己把地面清理乾淨吧。」他就像找到了出口一樣,趕緊跑去拿。

然後我們一起弄乾凈,拿來新碗,添上飯菜,跟他交代:「下次一定要注意,用手扶著碗,讓飯碗離桌子邊兒遠一點。」

孩子們知道自己犯了錯,造成了損失的時候。內心都是緊張不安的。

這時父母一頓吼罵,不僅無法幫他們解決問題,記住教訓,只會讓孩子嚇得崩潰。

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時的感受嗎?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你也許覺得只是用高音製造一點噪音,來達到震懾的效果;或者覺得自己只是一時失控,內心還是愛孩子的,不是嗎?

於是馬上一次又一次原諒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賴、最愛的爸爸媽媽,一切從你的口中出來,殺傷力就成倍的增加。

3

還有不少的父母覺得,打是親,罵是愛。所以你跟他們說不要打罵孩子時。他反而說你太慣著孩子,太把孩子當回事。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親生的就是親生的啊!上一秒鐘剛剛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懷裡叫媽媽。」

孩子總是那麼輕易地原諒父母。

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親戚,沒一段時間,肯定是修補不好關係的。有的還因此反目成仇。

也許正是因為能這樣輕鬆地獲得孩子的原諒。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覺得吼吼孩子沒關係啊。

還有的父母會說:"我有脾氣未必要憋著啊,把自己憋死?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被打罵著長大的,不也很好嗎?"

面對這麼有道理的反問,我也是無話可說。的確,孩子常常願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相信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

孩子永遠善良地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而我們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我也對孩子發過火,看到孩子嚇怕的樣子,非常的後悔。

所以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4

怎麼治?給幾條建議吧。

1、反思、剖析自己。

為什麼會對孩子這樣大吼大叫,甚至對很多親人也是如此,對外人卻客客氣氣,判若兩人呢?

其實是孩子因為愛的緣故,原諒了你的暴躁,接納了你的壞情緒,自己舔平了傷口罷了。

可這不是三番兩次發脾氣的理由。反而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善待這些愛自己的人。

如果再深入一點思考和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脾氣性格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跟父母息息相關。

以前遇到一個爸爸,他其實打完孩子也覺得後悔。但就是不肯讓步:「誰叫他不聽我的,不好好學習我還打!」他的價值觀是:「反正我也是挨打長大的,也沒什麼。」

因為他小時候,一調皮搗蛋就被爸爸拿棍子追著打。從來沒有誰跟他耐心地說過話。

小時候很少被溫柔以待,而是打罵相加,甚至沒解釋機會的話。

長大成人後,做了父母,往往會不自覺地對孩子也是打罵相加,無法溫柔以待。

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你或者示範給你該怎麼做才好。

如果還不改變這種方法,那真的會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2、告訴自己管理情緒,跟孩子好好說話。

這幾日讀豐子愷先生的一篇回憶老師李叔同先生的文章。

在文章內,先生提及老師教誨學生時,總是這樣地態度——「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

這句話值得我們細究。輕而和氣,不失嚴肅。

在教誨孩子的時候,需要讓他們加深印象或者強調重要性時。可以嚴肅,但是語氣盡量輕而和。

無需大聲吼叫,不要態度兇狠。真的,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樣子都很恐怖。有時對孩子的大發脾氣,如果拍下照片,自己都會嚇到自己。

所以,下次自己想大發雷霆地時候,深呼吸,內心默念:平和平和,不要吼!

一次改不了,好好反省,繼續改。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能控制住這種壞脾氣。

這就是一場修行,證明你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所以說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真的沒錯。

用愛來引導,用規矩來懲戒,而不是靠脾氣來震懾。

其實在所有的管教中,發脾氣是最無用的。

就好比高鐵上因為撒了飲料而挨罵的孩子,他只要明白喝完飲料蓋好蓋子就好。

其他所有的吼罵和威脅,下車後孩子都會忘掉。

最後什麼不會留下,也許只會留下媽媽那刺耳的責罵,多年後隱隱約約出現在記憶里。

有媽媽說,好好說話,孩子不聽,只有吼罵才會聽。

比如小小魚晚上去洗澡時拖拉,媽媽為此很惱火,有時就吼上了。

我給了老婆一條建議,在你跟他聊天時,好好談談可以怎麼做,而不要總是靠大聲叫喚他。

這樣的效果比吼叫要好。

比如我每次不吼他,但是會讓他對錶,去看時間。他自己看了表就知道該快點了。因為規矩是9點半前必須上床,否則故事時間會壓縮掉。

當規矩最後內化為行為習慣時。孩子會變得自理,而不是靠你吼叫。

當他做作業,也許會分神,或者寫的很潦草。分神時可以停下來,提醒孩子認真,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繼續。

潦草的話,規定好時間改過來。

如果不聽怎麼辦?

那就看最初定學習規矩時懲罰是如何的,按照這個約定就好。

而去超市,他不會賴著不走,非買哪個東西不可。因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東西,不要說,我們也會買。

不合規矩的需求,吵鬧也要不來。

有了愛的引導,再加上規矩的一個約束作用,那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而愛和規矩,不僅僅是養育孩子的兩件法寶,更是治療「吼」病的良方。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不是「愛之深,責之切」,也不是真性情,而是一種病,得治。

每次吼完孩子,冷靜想一下我們自己,真正讓我們生氣的,是孩子的行為,還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修行。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善待孩子,其實也是善待內心的那個自己。

分享文章讓更多的爸媽們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不建議給寶寶用痱子粉?怎麼護理才靠譜?
有99%的家長,每天都在假裝給孩子刷牙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