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達爾文背後的男人,提出「自然選擇理論」,卻幾乎讓物種起源流產

達爾文背後的男人,提出「自然選擇理論」,卻幾乎讓物種起源流產

1858 年6月18日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朝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另一件是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收到了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從馬六甲群島寄來的一封信,和信一起寄來的還有一份論文。

這篇論文的題目為《論變異無限地離開原型的傾向》,華萊士附註請達爾文過目。華萊士1854年就前往東南亞,開始了動植物標本的採集與研究,並相繼於1855年、1856年提出「沙撈越定律」和「華萊士線」,隨著研究的系統和深入,華萊士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的雛形。但後來,華萊士由於感染瘧疾,在東南亞的一個小島上休養,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達爾文的肯定,並將論文進行發表。

達爾文從論文的題目上,就發覺這篇文章的內容與他自己的研究結論有很高的相似性,而那時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剛剛完成了2/3。事實上,達爾文和華萊士的通信已經持續了3年,這3年中他們互相交流著關於物種演化的想法、推論以及概念,但都限於凌亂的思緒,沒有系統性的理論。如今華萊士的論文完整地論述了自然選擇理論,這讓達爾文犯了難。他甚至覺得沒有將《物種起源》完成的必要,想要燒掉已經完成的手稿,以免落得抄襲的惡名。

達爾文的摯友,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賴爾(Charles Lyell)一直鼓勵達爾文能儘快發表物種起源理論,也正是他的勸說,才讓這本生物學著作得以問世。達爾文將華萊士的論文和自己的進化學說一起遞交給了林奈學會。1858年7月1日,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兩人關於自然選擇的「聯合論文」一起被宣讀,這便是達爾文-華萊士學說。到1859年,達爾文正式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系統論述了他的生物進化學說。

華萊士雖然還身在異鄉,但他的科學研究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1862年,華萊士終於回到了英國,他不僅與達爾文成為終生密友,也獲得了「生物地理學之父」的稱號。這對於14歲就輟學、並未接受過專業教育的華萊士來說彌足珍貴,但是華萊士回國後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有些窘迫,達爾文則施以援手,幫華萊士爭取到了英國政府的年金。

達爾文於1882年逝世,死後他被光榮地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華萊士在1913年去世後,被葬在故鄉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他的墓碑上寫著「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博物學者、科學家、探險家、作家、社會活動家、人道主義者,物競天擇的共同發現者之一。」

為了紀念達爾文-華萊士學說,林奈學會於1908年專門設立了達爾文-華萊士獎章,以表彰在生物學領域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獎章的正反面分別有達爾文和華萊士的頭像以示敬意。

你對達爾文與華萊士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本文為FUN知識點:科學史上的今天系列文章之6.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知識點 的精彩文章:

TAG:FUN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