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4世紀的顱骨變形,匈奴用作恐嚇的武器,族群用於文化認同
公元四世紀末,匈奴衝出俄羅斯大草原進入歐亞大陸西部,他們的穿著打扮、生活習慣、戰鬥方式都讓當時的羅馬人喪膽,除了傳說中的用人的頭顱做頭骨杯外,他們還喜歡讓自己的頭骨「變形」,突出而碩大的頭顱不僅讓他們看起來很奇特,還不免讓人害怕。
顱骨形狀的改變是從小開始的,匈奴孩子出生不久,頭部兩側就開始受到持續的壓力,以便讓整個頭骨向上、向後生長。但是,根據澳大利亞墨爾·梅亞爾本大學的研究員瓦沙·皮爾科倫和彼得·梅亞爾的研究,這種對頭骨的「修飾」並不是匈奴人所獨有,在青銅時代的各個文化中普遍存在。
而且,變形的頭骨不僅僅是一種嚇唬敵人的方式,可能也是某種族群歸屬的象徵。皮爾科倫和梅亞爾認為,「像紋身,或者將牙齒塗成某種顏色一樣,有意地改變頭顱形狀是一種身份認同,通過這種外顯的方式,認可某人的地位、性別、等級等等」。
匈牙利作為匈奴曾經的定居點,也是顱骨變形行為的中心。雖然早在1世紀,這裡就有改變顱骨形狀的現象,但是在匈奴到達之後,這種情況明顯增多,而且一直持續到了匈奴帝國結束。但是,在匈奴未踏入的土地上,人們的頭骨也存在變形。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研究小組對23具出土於喬治亞、17具出土於匈牙利、13具出土於德國、2具出土於捷克、1具出土於奧地利和1具出土於克里米亞的頭骨形狀改變骨骼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這些頭骨都可以追溯到4世紀到7世紀之間,但是改變頭骨形狀的方法上各不相同,顯示出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徵,比如在匈牙利、德國、喬治亞,頭骨變形主要被用於女性。雖然可能是樣本造成的性別差異,但是可以女性頭骨變形依舊佔了更大的比例。
皮爾科倫和梅亞爾表示,「我們認為,匈奴的長期文化影響是造成頭骨變形的原因,尤其是其他部落或群體到來時,保持社會認同的需求更加強烈,促使了頭骨變形的普遍但差異化存在。」現在澳大利亞的南部的一些島嶼上,當地人還保留著頭骨變形的習俗,在他們的文化中,認為頭部較長的人更聰明,社會地位也更高,擁有的權利也越大。
族群認同是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都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是指群體內的成員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對所屬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些方式包括祖先傳說、圖騰、族徽、服裝等等。我們常見的家譜、祠堂也是為了不斷強化家族記憶,而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則是加深民族和文化的認同。
你對顱骨變形是為了族群認同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此海綿非彼海綿,它是最古老的生物,也是DNA樣本的天然採集器
TAG:FUN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