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環遊地球一周需要多少天?在 1872 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世界第一部冒險旅行小說《80 天環遊地球》里給出的答案是 80 天。

1872 年,英國紳士菲利亞·福格和他的朋友們打了個賭——在 80 天時間內環遊地球一周。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在這個歷時 80 天的環球旅行中,福格和他的僕人「萬事通」一路披荊斬棘,從英國跨過英吉利海峽,登錄歐亞大陸、非洲草原、東西美洲……幾經波折,福格和「萬事通」終於在出發後的第 79 天回到倫敦,在贏得賭局同時,也收穫了愛情。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福格和 「 萬事通」的旅行地圖.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9 世紀中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類正式邁入電氣時代。電話、發電機、內燃汽車、蒸汽火車、輪船、飛機的陸續問世,讓人類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也隨著技術進步不再局限於大陸平原,還有高峰,還有海洋。

人類在兩次工業革命中獲得了探索未知領域的「鑰匙」,這把鑰匙讓人類更快到達目的地,也開創了人類另一種生活方式——旅行。

命途波折的超音速旅行

對於「旅行交通」這個問題,其實人類自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就已經在不斷挖掘潛在的可能性。

1903 年,萊特兄弟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行器「飛行者一號」,實現了人類久違的飛行夢。

儘管在萊特兄弟的測試中,「飛行者一號」只讓奧威爾·萊特離地 12 秒、航程也僅僅只有 36.5 米,但萊特兄弟的成就卻如 66 年後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樣,成為人類航天航空史的璀璨一筆。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就在人類第一架飛行器問世 11 年後,1914 年 1 月 1 日,全球第一批以飛機為運營編隊的航空公司在美國成立。然而作為當時的新生事物,乘客對這種「會飛的大鳥」仍存在顧慮和質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 20 年代中葉。

1930 年,航空公司開始通過「去哪裡都行」、「能快速到哪兒」的優勢招攬乘客。尤者是後者,飛行讓原本需要數十天的跨洋行程,縮短到了 20 小時。在當時,如果我們要從美國紐約到法國巴黎,用輪船橫跨大西洋所需耗時是 20~30 天,而飛行則將原本一個月的航程縮短到兩天內。

人類找到了比火車、輪船更快到達遠方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航空業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噴氣式引擎和噴氣式客機的出現,讓民航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相比於傳統的活塞式飛機,噴氣式客機的速度達了 900km/h、高度達到 10000 米,不但加快了從 A 點到 B 點的速度,還大幅減少了傳統活塞式飛機的噪音和顛簸。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客機:哈維蘭彗星客機. 圖片來自:YouTube@Mustard

1952 年,世界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哈維蘭「彗星」投入運營,「噴氣式客機」一詞也開始廣泛出現在媒體報道之中。在「彗星」投入運營後數年,波音公司的 707、道格拉斯的 DC-8 等噴氣式客機也開始陸續問世。

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快捷、舒適的空中飛行取代了輪船成為人類遠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然而,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活塞式飛機將輪船一個月的行程縮減為一天,亞音速的噴氣式飛機將一天的行程縮減為 10 個小時。而正是對旅行速度的追求,比亞音速更快的超音速客機於 1969 年登場,也就是至今仍未被超越的協和客機(Concorde)。

協和客機的誕生,可以說是人類對速度瘋狂追求的一面鏡子。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協和客機(英航塗裝). 圖片來自:Luxury-insider

在活塞式飛機為主力的 1950 年,從紐約飛往倫敦需要 15 小時,而噴氣式客機在同一條航線上只需 7 小時就能完成。而在 1970 年代,超音速客機在這條航線上只需 3.5 小時,只是噴氣式客機耗時的一半。

作為主導協和客機的英國航空,甚至還曾以「未出發,先到達」(Arrive before you leave)為口號,宣傳客機在飛行時能以 2 馬赫巡航,速度比晨昏線的移動還快。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自:YouTube@Mustard


按照英航的邏輯,假如我們在倫敦的上午 7 點起飛,那麼我們就能在紐約上午 6 點降落。

有著協和客機的先例,人們對超音速旅行充滿希望,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入超音速客機競賽,試圖角逐這個新興市場地位。前蘇聯推出了圖-144、美國則是頒布了 AST(Advanced Supersonic Transport)計劃。

不過為了實現比傳統客機快兩倍的飛行速度,協和客機加入若干種在當時堪稱超前的設計理念。也正因如此,超前的理念成為了超音速客機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協和客機內部採用 2×2 座位布局. 圖片來自:YouTube

首先在造型上,為了迎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要求,協和客機被設計得長且窄,儘管這架飛機能夠容納 100 名乘客,但內部卻採用的是 2×2 的布局,座位不但空間擁擠,而且還伴隨著超音速飛行而造成的 80 分貝噪音。

80 分貝有多大?大概是我們站在一條繁忙的馬路旁聽到的雜訊,而在協和客機里,你需要聽著這些雜訊 3 個小時。根據 BBC 在 2004 年的報道,在希斯羅機場,協和客機的噪音指數甚至達到了 110 分貝:


噪音實在令人忍無可忍!

其次是飛機的運營成本,協和客機一次能攜 95 噸燃油,但客機燃油效率低,一次滿載僅能維持一趟 4 小時內的飛行,這便局限了客機的飛行距離。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英航的協和客機與波音 747,後者的最大載客量是前者的三倍,且適用航線更多. 圖片來自:Stuff

此外,機票售價也隨著運營成本水漲船高。

2000 年,巴黎到紐約的往返票價為 8000 美元,除去通貨膨脹,這張超音速旅行的「門票」在今天約等於 5.5 萬人民幣。

相比之下,更寬敞、更舒適但飛行速度比協和慢 3 小時的波音 747,哪怕是頭等艙,也只是 7000 美元而已。

站在航司角度看,超音速客機載客少、飛不遠、油耗大,除速度以外,對比亞音速科技沒有其他優勢;而亞音速客機雖然不到 1 馬赫,但相比超音速客機它更易維護、更舒適、更受乘客歡迎、回報率更大。因此,我們至今所搭乘的民航依然還是以亞音速飛行,而並非超音速。

2003 年 10 月 24 日,象徵人類對超音速旅行追求的協和客機正式退役。

環保的飛行器是島嶼間的「公交車」

在協和客機退役 10 年後,曾有人對我說過這麼一句話:


協和客機的謝幕,是石油危機對人類的一次「打臉」。

儘管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句話至今卻仍然被我不斷記起。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image description. 圖片來自:Wallpaper

超音速客機誕生於石油危機前,那時國際油價約為 5 美元一桶,航司對飛行速度的熱情遠高于飛機的運行效率。

但在邁入 21 世紀的後,燃油單桶售價翻了接近 10 倍,自然作為燃油大戶的航空公司也對油價敏感 10 倍,相比於過去瘋狂追求的速度,他們開始注重飛機的效率和回報。

而飛機製造商為了迎合更多航司的需求,在過去 30 年裡也不斷改進飛機的燃油效能。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波音 777-9X. 圖片來自:bizjournals

波音公司在 777X 系列上用上了 GE9X 引擎,這是目前全球最省油的航空引擎,增壓比最高達到 60:1,單引擎油耗比同類機型少 12%,而且還比對手機型減少 12% 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過零件升級飛機效能是「開源節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推進新能源飛機的發展。2017 年,波音與航司 JetBlue 聯合投資了油電混合動力飛機公司 Zunum Aero,作為環保旅行的飛行方案。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圖片來自:Zunum

Zunum 的目標市場是小城市機場,作為城市接駁工具,Zunum 的初期型飛機能搭載 10~50 人,但由於採用油電混合驅動,因此飛機的票價會比傳統飛機低 40%~50%、噪音減少 75%,即便是降落在市區機場,也不會對居民帶來影響。而對於環境來說,油電混合飛機的出現,能減少 30% 由飛機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利於抑制全球溫室效應。

另一邊,航空公司和地方機場也在積極推動新能源飛機的發展。

2018 年,維珍航空首次使用了回收燃料作為飛機燃油,從奧蘭多飛往倫敦,這些回收提煉而成的「新能源」,實際上是由工廠的含碳廢氣和細菌發酵轉化而成的乙醇燃料。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自:維珍航空

在回收燃料的幫助下,飛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會比傳統航空燃油降低 65%,在抑制全球溫室效應之餘,還減少了資源採集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很顯然,新能源飛機距離我們還有很長距離,想要實現無碳飛行還需要其他新技術的加入。不過即便如此,小型且環保的飛行理念,卻已經受到了一些國家的認可和歡迎。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綠點至紅點為兩地機場距離,下方黃點為兩地渡輪距離

世界上最短的航線是蘇格蘭的「韋斯特雷至帕帕韋斯特雷島」,兩地的航程僅有 2.7 公里,若是順風,跨島飛行全程僅需 47 秒。

這約等於地鐵一個站的耗時。

實際上,同樣在 30 分鐘內就能完成的航線在歐洲有四條,它們分別在希臘和愛爾蘭,和韋斯特雷一樣,這些地區的土地分散、地勢複雜,對於跨島出行,飛機才是他們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

而對於旅行者來說,環保、低成本的支線飛機,在未來就是往來歐陸島嶼計程車。


我們的目標是到 2040 年,讓所有國內航班都用電動飛機取代耗油量大的噴氣式飛機,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部分。

挪威地方機場負責人 Olaf Mosvold Larsen 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本月早些時候,由騰訊領投的德國初創飛機公司 Lilium 展出了一款可垂直升降的純電動飛行計程車原型,而得益於垂直升降的特性,這架飛機將無需跑道即可完成著陸。

根據目前 Lilium 公布的計劃,這架「空中計程車」將會在 2025 年實現最高 300 公里每小時的時速、70 美元一位的價格,為旅客提供服務。

它就是未來旅行家的探險工具。

未來的旅行,說走就走

經常拉著箱子出差的我,總幻想著這麼一件事:


出差只帶一本護照,一台手機、一台平板電腦。消費刷臉支付,衣物用快遞郵寄。

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何等瀟洒。

實際上,除了交通工具外,人類也一直在試圖將旅行的負擔減到最低,一方面是對未知情況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是對環境、溝通方面的生理負擔。

Google 曾在 2016 年推出旅行定製軟體 Google Trips ,這款軟體能根據 Gmail 中的旅行郵件、地圖中的星標地點,自動為用戶規划行程。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雖然 Google Trips 有點像我們目前在用的差旅 app,但它有著 Google 的軟體生態優勢,能將同級程序的內容自動整理到一個 app 內,比如 Google Mail 或 Google Map。程序能根據這些郵件、地圖信息,整理出最佳的旅行時間軸和路線。


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時,只要依照軟體提前做好的規劃,就能在有限的條件內遊覽到地圖收藏已久的景點。

不過這個 app 始終也只是個行程規劃工具,面對室內環境,它也只能告訴你目標,不能指引你方向,如果你身處非英語區的國家,即便指示牌就在身旁,那你仍然還需要其他 app 輔助翻譯。

對於解決旅客的導航問題,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就通過 AI 機器人來為旅客提供導遊服務。這種機器人能通過語音識別功能,對中、英、韓、日四種語音和旅客自由對答,旅客也可以讓機器人指出商店,或者通過掃面登機牌尋找最快的登機路線。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實際上除了導遊機器人在機場被廣泛應用,基於 AI 的人臉檢測通關也正在被試行當中。

今年 2 月,我國首都國際機場和商湯科技聯合推出了一套「人票證」三合一核驗系統,通過人臉監測功能,系統能同時監測人、證信息,並自動綁定乘客所攜帶的行李,讓安檢能夠辨認行李所屬旅客,從而快速處理二次檢查、行李遺漏等情況。


有了 AI「刷臉」,安檢員無需再無數次追問「這是誰的行李」了。

機場安檢員對《北京日報》說道。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亞航自助刷臉登機系統

除了北京首都,AI「刷臉」也已經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機場遍地開花。

成都機場能通過人臉為旅客提供航班信息,並告知其位置和登記口的距離、路線;

香港國際機場支持刷臉支付,免去兌換貨幣的同時,也將收銀時間減少至 15 秒內;

南京祿口、新加坡樟宜機場支持「刷臉」自助登機,並用於尋找誤機的旅客

當 AI 成為我們的私人導遊、當人臉取代我們的身份證和銀行卡,那麼我們離「說走就走」的旅行,應該也就不遠了。

當旅行被高度 AI 化,也不是一件好事

AI 能為我們帶來便捷的體驗,但隨著我們的旅行被逐漸「AI 化」,一些人與機器的問題也隨即浮現,首當其衝的便是隱私問題。

上周我在上海出差,當我下飛機聯網後,立馬就能收到旅遊 app 推送的行程推薦,而且當我點進去之後,它已經幫我安排好從機場到酒店的交通建議、周邊覓食路線和遊覽推薦。


它怎麼知道我到達目的地了?

表面上看,App 在 AI 的幫助下猶如我的私人助理,它知道我在哪裡、即將到哪裡和想去哪裡。

但事實上,在這條看似普通的推送中,涉及我的隱私許可權至少有 3 項,包括最關鍵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行程信息…… 這些信息會被存在 app 供應商的伺服器,作為提升用戶體驗質量的數據。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但這些被存放在伺服器的用戶信息安全嗎?至少在目前來看,不安全。

2018 年 8 月,暗網論壇出售華住集團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信息量累計達到 4.93 億條,其中包括住客身份證信息和住離店記錄。

2019 年 3 月,烏雲漏洞平台發布了攜程安全支付日誌漏洞,這個漏洞能讓不法分子獲取用戶的銀行卡號、安全碼等信息、持卡人身份證內容,繼而實行信用卡盜刷。

將隱私數據交給 AI 是人類獲得便利的代價,而當旅行被高度 AI 化以後,我們或許還需要忍受「無人服務」所帶來的困擾。

2015 年,全球首家機器人酒店 Henn-na Hotel 在日本開業。在營業最高峰的 2017 年,這家酒店引進了多達 27 種、243 具機器人,以取代人力前台、搬運和清潔服務生的工作。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自:Nippon

然而就在開業不到 4 年,這家酒店就因機器人的運營成本高、效率低,逐步淘汰機器人服務生。因為相比於人力,機器人還需要酒店額外支出一筆訓練機器人和維修費用,Henn-na Hotel 總經理大江岳世志在採訪中曾向記者說道:


機器人只能為住客解答簡單的問題,而且由於語音識別率低,因此往往需要人工介入來回應住客的需求。

同樣被 AI 取代的工作還有計程車司機,近些年 Uber 和特斯拉一直推行無人駕駛計程車的理念,甚至馬斯克曾在今年初豪言將有 100 萬輛車在 2020 年成為無人計程車。

不過無人計程車這個理念雖然對企業利好,但卻在傳統服務行業備受爭議。

爭議主要是安全和就業兩方面。

儘管目前無人汽車汽車的反應已經達到人類的 6 倍,但應對突發的道路狀況,Uber 和特斯拉仍頻繁出現汽車失控的情況,此外無人計程車的出現還將會讓計程車司機面臨失業風險,間接降低了部分地區的就業率。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源:theatlantic

而對於乘客來說,當 AI 取代人類駕駛者,就意味著失去一個快速了解風土人情的機會。儘管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不會和司機聊天,但通過和當地人交流,這不失也是一種了解當地人情的途徑。

所以,無人酒店、無人駕駛計程車真的對旅行者有好處嗎?這點我認為還要打上問號。

AI 不能取代人類,但 80 天環遊地球不會是幻想


你放心將你的旅行行程交給 AI 安排嗎?

我將這句話放在朋友圈,12 條回復里,有 8 條回復「不會」。

我問回答「會」的朋友為什麼會如此放心將自己的行程交給 AI,又問了說「不會」的朋友,為什麼不相信 AI,前者回復我「因為 AI 懂得更多」,後者給我的回復是「因為 AI 很蠢」。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套矛盾的答案,但當我仔細分析,其實正是暴露當下 AI 的問題:


AI 懂很多事,但它卻不懂人。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自:Wired

在大數據和神經網路的支持下,AI 能夠全天候孜孜不倦學習新事物,論速度,它比人類快;論知識,它懂得比人類多;論使用場景,只要有軀殼,它就是任何設備的靈魂。

但即便 AI 在某些方面比人類更優秀,要實現真正的擬人化,機器人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作為前提,才能了解當前用戶的喜好習慣。

在過去一篇關於打車的文章里,我列舉關於 AI 學習的正面例子:


當我每次定位在 A 點,但卻在目的地附近 B 點下車時,系統會在我多次使用後自動定位到 B 點,以後當我輸入 A 點地址時,導航就會讓司機在 B 點停車。

在 AI 的幫助下,打車平台能了解到常客的下車地點,從而提升服務質量。

當然關於 AI 的反面例子我們也見過不甚少數:

自動駕駛失控、行為識別錯誤、面容識別錯誤、圖像識別錯誤…… 相比於規則的指令,人類的行為是多樣且隨機的,AI 在沒有預學習的條件下不會識別出人類的隨機行為。

在電商圈混跡多年的網店鄰居告訴我,目前部分電商平台在用的 AI 客服,其實是根據關鍵詞來進行判定回復,複雜的問題仍然需要人工介入。

比如我在信息里有「發貨」兩個字,系統就會自動回復我一連串模板話術,通常都是一些請顧客耐心等待的話語。

但實際上,我問的是「老闆發貨了嗎?我想改地址。」

另一方面,AI 要完全取代人力,真正要克服的並非是知識量,而是情感交互。

在《Google Lens 博物館》這篇文章中,我曾說過 AI 識物能提供詳細的知識傳播,但卻不具備人類最可貴的互動交流。

雖然 AI 識物方便參觀者通過手機查看當前展品的詳細信息,但這只是機械性地獲得千篇一律的內容,並不是人與人的真實情感。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圖片來自:Futurism

如果我是酒店顧客,面對數次登記失敗前台機器人,它能識別出我不滿的表情嗎?

下一次我可能就不會再光顧這家酒店了。

因此 AI 在目前並不適合發展為取代人類工作的工具,它應該是服務於人類的助手,而不是用命令代碼來取代人類行為的代替品。

譬如當我們即將要到某個地方探險,AI 能擔當我們的旅遊嚮導,基於用戶的數據和需求,安排合理的行程計劃。

當我們到達時,AI 能指引我們方向,給我們提出建議,甚至給出最快的路線讓我們及時登上航班。

更深造的還有基於 AI 人臉識別進行通關、消費、登記住宿,即便身處國外,每個人的臉就是每個人的身份憑證,即便忘帶錢包,通過「刷臉」就能完成身份識別。

藉助 AI 和新出行交通,80 天環遊世界將不會是凡爾納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真實存在的新派旅行方式。

看完這篇,你就算提前體驗未來旅行了丨近未來 ?

▲ 愛琴海附近的伊亞小鎮

而 AI 在這段旅途中,將會擔當起人類的旅行助手,它就像福格的僕人「萬事通」,用自己的知識指引人類在未知的旅途中找到方向。

不過面對希臘愛琴海的美景、義大利的風情小鎮、馬爾地夫的沙灘,誰又願意匆匆而過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主機遊戲發展迅猛,美國將超過中國成全球最大遊戲市場
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館要來了,但 AI 取代嚮導似乎還有點早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