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遵循教育規律全面提升思政課質量

遵循教育規律全面提升思政課質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要求,總結了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明確了辦好思政課的「方法論」,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和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北京大學必須遵循思政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地把思政課打造成最受學生喜愛、讓學生最有收穫的高質量課程。

思政課要「入心」,提升親和力。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95後」「00後」,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學習模式、交流渠道有了許多新變化。如果思政課固守刻舟求劍的思維定式,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更難以浸潤學生的靈魂。高校必須緊貼時代特點,緊跟發展需求,多做改革文章,多下創新功夫,著力強化課堂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使學生聽得進、學得好、用得上,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豐收感、滿足感。在北大,慕課、短視頻、沉浸式教學等新方法、新模式讓思政課拋掉了授課形式古板陳舊的帽子,有力推進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近期,北大針對學生最關心的「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從嚴治黨」等熱點問題,在學校新聞網、官微、電視台等平台以全媒體矩陣的方式推出了《思政熱點面對面》視頻課程,這是把握融媒體時代特點,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次積極實踐。

思政課要「入理」,強化說服力。當前,思政課已經擁有充足的、鮮活的教學內容,但要把資源用好、把好課講好並非易事。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思辨精神,千篇一律的「一勺燴」,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探索心。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高校要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的獨特優勢,讓每一名思政課教師都做會講故事、講好故事的人,既要講清「是什麼」,也要論述「為什麼」,把道理講清楚、說明白、談透徹,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心悅誠服接受教育。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干重大問題,深入淺出給北大學子講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之後,北大推出了「名師大講堂」,由樓宇烈、錢乘旦、韓毓海等大家為同學們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關鍵詞。這些專家通過科學理論春風化雨、滋潤心靈,引導同學們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思政課要「入腦」,升華辨識力。「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學生學得精不精、深不深、透不透,是衡量思政課質量的關鍵標準。當代大學生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強烈的關注,是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但由於社會環境複雜、社會思潮多元,一些學生在看待問題時比較稚嫩甚至有些偏激。高校思政課不僅要讓學生懂道理、明事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用原理、求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現實問題,看清社會發展的主流和前途,堅定「四個自信」。在北大,思政課採用「翻轉課堂」「中班授課、小班討論」「網上授課+線下討論」等模式,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把教師的悉心引導和學生的主動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在師生共同參與、一起討論問題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精髓,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顯微鏡、化驗儀、指南針。

思政課要「入行」,凝聚感召力。「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既是認識深化的規律,也是學習深化的規律,更是育人深化的規律。思政課的育人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知識、修身立德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結合實踐來豐富理論的過程,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過程。高校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整合實踐教學資源,豐富實踐教學載體,拓展實踐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堅定信念、增長才幹。

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在參與社會發展、投身時代潮流中感悟真理、錘鍊本領、升華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北大高度重視思政課實踐育人環節,將社會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實施對所有本科生全覆蓋式的「勵行計劃」,著力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紮根中國大地,凝聚莘莘學子投身實現中國夢偉大實踐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24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弘揚科學家精神 打造良好科研文化
「雲端」上的遇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