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明朝時期流傳了很多的傳說和流言,這些流言有關於朱元璋的,也有關於朱元璋身邊臣子的;而在這些故事當中既有暗喻,也有諷刺,但總的來說當中的意義也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我們今天來說的便是劉伯溫送了朱元璋一筐魚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並非是正史,是一則流傳於民間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來,當中的味道還是比較通透和耐嘗的。

這個故事的大致意思便是,在劉伯溫重病的時候(也有版本說是在其死之前)將一筐裝滿魚的竹筐獻給了朱元璋,然後其也在不久後便歸天而去了;當朱元璋收到劉伯溫的這筐魚時心理也是納悶,心想自己佔有天下的資產,想要多少魚都有,我還稀罕你送的那點魚嗎?於是便忽略了劉伯溫送來的那筐魚(雖然也有人說朱元璋意識到了那筐魚的不平凡,因為其考慮的是劉伯溫平時睿智的表現,便叫人將這筐魚冰鎮收藏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十七年,故事最後的結尾說朱元璋也是在是七年後才明白了劉伯溫真正的用意。可具體對這筐魚的解讀,每個故事的版本就會有不同的解讀角度,我今天就為大家以多種角度來解讀這筐魚。

劉伯溫的表忠心說和泄怒說

有人說劉伯溫之所以在重病之時將一筐魚送給當時的天子朱元璋,其實是一種表達自己忠心的體現;因為晚年誣告、彈劾劉伯溫的官員眾多,為了在死前證明自己的清白,又不會被朝中異黨有所懷疑,便想出了藉助一筐魚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之所以劉伯溫想要藉助一筐魚來表達自己的忠心,那是因為「魚」的寓意。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一筐魚就代表了自己對大明王朝,對他明皇帝朱元璋毫無冒犯和取締的意思(因為有些人為了除掉劉伯溫,故意彈劾其想要奪權),按照這個思路來說,這當中的魚便是一種忠心的態度。

可還有一種說法便是「泄怒說」,因為朱元璋分封諸王(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還有對待一些功臣的做法使得劉伯溫很是氣憤和苦惱,再說劉伯溫也是一個有個性且不善於隱藏自己的人,可自己馬上就要歸天了,這口氣不知道怎麼出,於是便叫手下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其寓意「任人魚肉」進而「任人宰割」,俗話就是要殺要罰隨你的去,反正你是君王,我是臣子,反正你都是對的,我們都是錯的。

暗喻「子多』皇室不穩

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跟的,因為朱元璋在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子多對於皇室不穩的問題,所以在後來才會將自己的諸王全部分封到南京以外的地方。而在這個解釋的說法中,朱元璋是因為劉伯溫送的一筐魚才想到的。具體是這樣的,朱元璋在17年後想到這一筐魚時,才體會到當中真正的奧秘。因為之前這筐魚在送到朱元璋手中的時候,筐中的魚兒因為太過擁擠而死的死,傷的傷,而眾多的魚兒也讓朱元璋聯想到了自己眾多的皇兒(有人說當時劉伯溫送的魚正好就是13個),這麼個筐相當於南京,如果將這麼多的魚兒(皇子)放在這個筐里,為了生存空間和食物,他們務必會爭鬥,務必會爭奪,都最後只會是你死我活的水火不容,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有將這些魚分筐(分封)。

暗誡朱元璋要寬容

朱元璋在自己的兒子朱標死後,為了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順利的坐上、坐穩寶座,他對帶一些跋扈的臣子(其實這些臣子並無反心)進行嚴厲的處罰(有的被殺,有的被罰),劉伯溫在看到這些後,送出的一筐魚便警告和告誡了朱元璋要對待手下寬容。因為當時的筐是很窄的一個筐,而魚兒在筐里因為其太窄所以沒了生氣,當中意思也是為了告誡朱元璋(那個筐)應該寬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戰役,蘇軍大反攻為什麼只推進200公里?
二戰前歐美女人為何不敢穿褲子,只能穿裙子?

TAG:心安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