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禎自縊,闖王兵敗,大清朝是怎麼漁翁得利的?

崇禎自縊,闖王兵敗,大清朝是怎麼漁翁得利的?

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按理說李自成應該坐定了江山。誰料半路殺出程咬金,紫禁城的皇帝寶座竟讓「第三者」——清人莫名其妙給奪了過去。長熟的「桃子」被人摘了,李闖王成了最窩囊的起義軍領袖。而「第三者」佔據紫禁城竟長達兩個多世紀,其中玄機何在?

清人在入關前後,對漢族王朝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等「合法性資源」一直在努力學習、認真鑽研,很重視發揮漢族知識分子的作用,洪承疇、范文程等漢人為清人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每次機會到來時,清人能充分運用漢族意識形態資源,收籠人心。在這方面,它比蒙元做得高明。輕視漢文化的蒙元統治中原還不到百年。

古代漢人相信天命,於是,清人在農民軍攻破北京後,馬上打著替明朝報仇的旗號進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後,清廷便以帝王之禮隆重改葬已入田貴妃墓的崇禎帝,令臣民服喪。自己儼然就是明朝的繼承者。

清人還緊緊抓住「救民」、「安民」這二條漢族統治的「祖訓」不鬆口。入關前,即宣稱「此行除暴救民,滅賊安天下,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多爾袞採取洪承疇的建議,嚴令申明軍紀,改變清軍以往搶掠財帛所造成的令人恐怖的形象,以新的面目出現,扭轉「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的不利清軍狀況,同農民軍在政治與思想上「角逐」。

隨軍大學士范文程在代表多爾袞接受吳三桂投降時,特彆強調此次「兵以義動」,是為你們報君父之仇,「國家欲統一區夏,非又安百姓不可」。入京後,立即宣布廢除明末苛捐雜稅,減輕民眾負擔;下令「故明內閣部院諸臣,以原官同滿洲官一體辦理」,對在京明官一攬子包下,概不追究他們「從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政治問題」;發現強迫剃髮感情上有大阻力,從策略考慮,果斷暫緩剃髮,能進又能退。因此清兵在華北、西北的軍事行動,幾乎通行無阻,頗得漢人的協助。

清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里評論這段歷史時說:「世祖開國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根本外,余皆沿襲明制……順治三年三月,翻譯《明洪武寶訓》成,世祖制序頒行天下,直自認繼明統治,與天下共遵明之祖訓。此古來易代所未有。清以為明復仇號召天下,不以因襲前代為嫌,反有收拾人心之用。」可謂點到了要害。

清廷一方面充分「肯定」明朝,把自己說成是它的衣缽傳人,另一方面卻宣稱明朝已經滅亡,完全「否定」它的實際繼承者——南明朝廷,不予以承認,加以征伐。

清軍南進還未到揚子江,清廷就迫不及待地開「明史館」修「前朝」之史。後代王朝修前代史,是歷代中國王朝相沿已久的政治傳統,清廷在正式與南明兵戈相向前,先用修史的方式宣布它的滅亡,為其征討正名。對於明朝滅亡的時間,清朝官方的話語,前後完全一致,並通過撰寫史書、文字獄等形式,不斷加以強化。

明朝滅亡時間如何定,關係到清朝的正統地位,清廷堅定的史觀是:明亡於崇禎帝煤山自吊,滅明者為「賊」(李自成),大清是從「賊」的手中奪的天下。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頒行的《明史》,就在崇禎帝死後稱「明亡」。整部《明史》,對隆、永等南明之君都無一個字的記載;「一年皇帝」朱由崧則收在《諸王傳》里,且雲「自立於南京,偽號弘光」。將爝火不息,奮戰不休,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才最後撲滅的南明事迹一概抹殺。

《明史》的修撰,明確把握並堅持「正統觀」,它以崇禎殉國劃線,之前承認明朝居「天命」與「正統」,明亡後就由清朝繼承其中國王朝的地位,而其它皆為殘渣餘孽與僭偽。以此來強調大清統治的合法性。

清廷對明朝採用肯定和否定的「兩手」策略,其統治技巧可謂精巧圓熟。孟森稱讚滿族為「善接受他人知識之靈敏種類,其知識隨勢力而進」,前期諸帝比明中後期都強,可惜末代子孫「死於安樂,以致亡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住在鍾粹宮的慈安太后為何蹊蹺而亡
王漢勛與鄭蘋如:英雄美人江山如畫 戰火紛飛盡忠書節(上)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