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

日前,採用基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野技術,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教授課題組揭示了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相關成果6月20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視覺擁擠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當一個位於外周視野的目標物體周圍有其他物體呈現時,對這個目標物體的辨別會變得困難,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擁擠效應。在過去一百年中,研究者普遍認為視覺擁擠是由於視覺系統缺乏必要的解析度把目標刺激從旁側刺激中分離出來,導致被錯誤的整合。

基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受野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腦成像數據分析方法。它的最大優勢是能夠獲得大腦里每個體素的群感受野位置和大小的信息,分離對不同視野位置反應的體素,精準地考察不同視野位置上刺激的激活。

基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受野技術,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早期視覺皮層V2的群感受野大小在視覺擁擠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群感受野越小,擁擠效應越弱。

「此次研究使用神經科學的方法首次直接驗證了過去關於視覺擁擠效應發生機制的最重要假設,並且確定了V2是視覺擁擠效應發生的關鍵腦區。」論文第一作者何東軍說。

幾乎所有視覺刺激都可能引發視覺擁擠,在弱視、黃斑變性、閱讀障礙等多種臨床疾病造成視覺功能損害後更顯重要。「深入探討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不僅可以使研究者對視覺系統進行物體識別機制的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何東軍說。

(來源:科學網 www.sciencenet.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提出可重構的太赫茲超表面實施方案
我科學家發明新的單晶體管邏輯結構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