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如何「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為何我們要做個會講故事的人?

如何「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為何我們要做個會講故事的人?

事實上,做【門捷列夫】這樣1期視頻是很冒風險的,因為它的視頻風格與敘事方式與以往任何1期都不同,至於這款視頻是不是適合平台用戶,流量自然會給我們所有的答案。

其實關於人性的探討在之前的好幾期專欄中都提過,比如關於【泛娛樂主義】、【淺薄】等,這些內容由於各種大家都懂的原因,在表述時往往只能淺嘗輒止。其實懂的人自然明白,不太明白的人指望一篇文章就有「醍醐灌頂」的功效——反正我覺得不行。

於是,這篇先把之前專欄不少讀者的評論進行一些回復。

alpha與omega

內容:從頭幾期就一直看到現在,感覺up有些煩惱,給up提些建議吧:

先對這篇文章,在說一些相對專業、具體甚至哲學的內容的時候,先把這個專有名詞做一個通俗的解釋,比如:泛娛樂化主義。雖然仔細分析後面內容的時候可以知道泛娛樂化大概是什麼樣的,但更多還是一頭霧水,導致全文的表達力度不足,很容易有一知半解的來瞎說(也就是帶節奏之類的)其實大部分的節奏都是由有意無意的誤解,被有心或無心的放大,以至於事情本身並不重要,也就是斷章取義。

然後對做視頻的態度,如果up只是把做視頻當做興趣,大可不必在意看的人不多或噴子。因為這主要是為了找到跟自己有著共同興趣的朋友才來分享自己的興趣。如果up將做視頻當工作,那不說迎合市場,調查市場找到目標人群及明確自己作品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必須要做的。雖然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但也不能只有自己喜歡,如何吸引感興趣的人以及如何留住他們,這是做為工作應該考慮的。

再是近段時間up視頻的流量下降,首先不排除限流或失去新人推廣優待,然後主要考慮視頻本身。先分析觀眾,有些人是因為好奇點進來看,有些人是喜歡的聖痕或人被提到了,有些人是喜歡拿文案當作文素材,有些人喜歡背景故事,有些人喜歡與遊戲的聯繫,有些人喜歡看美工有多牛B...這些人在觀眾群體中究竟佔比多少?有多少是能夠留下的?風格或內容的改變會影響多少人?能帶來多少?會流失多少?這些都不是通過單純的播放量能知道的,需要通過評論、私信、動態投票、視頻彈幕互動等等,才能知道這些具體的分布情況。就簡單舉例藝術家轉科學家,文科生的流失是顯而易見的,理科生的獲得不好確定,因為科學家理科生已經了解而文科生聽不懂,藝術家則雙方都能吸引,以為藝術源於生活。科學家聖痕部分的低播放量,視頻質量的影響不大(質量並不比之前差),但是內容題材的影響很大,受眾面的大幅縮小帶來的觀眾流失是視頻質量拯救不過來的。

最後想說其實專題確實是好東西,但是如果是期刊的話不感興趣的就會長時間不看乃至遺忘。如果不想迎合市場,只是想單純提高播放量,將兩個專題的內容交叉,最後再做一個分p合集,低的絕對不會低到現在這樣,雖然高也可能受到微弱影響。

最最後說一下文章內容吧,找朋友就要用找朋友的態度,找客戶就要用找客戶的態度,兩者不能混淆。想找朋友,泛娛樂化就是試金石,真朋友不會被其影響。想找客戶,泛娛樂化就是手段或對手,使用它或打敗它來獲取更多客戶。

【答覆】:首先,是真的很感謝這麼長的留言,觀點闡述很詳盡,也不深奧,相信大家一看就懂。做視頻一事兒,我秉承的概念是【敬事如儀】,所以會當做產品來打磨,自然要考慮很多。如果只是隨手之作,我覺得質量一般上不去。

流量和專題,專題的好處在於一脈相承,而且是可以持續地做。的確存在很多人不會持久追番的情況。所以,風格和題材的轉變是【核心】,這才有大家看到的【門捷列夫】的全面改版嘗試。如果成功,說明這個創意是合適的;如果流量還沒有以前風格的視頻好,那最差也就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ok,回到最初的2個話題。第一,如何「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第二,為何我們要做個會講故事的人?

這兩個的核心都是【有貨】 【有趣】。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聽【理論】,但如果理論能包裝成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們可能就更加願意接受。推而廣之,幽默,可以理解為,是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的一種能力。

一本正經的基礎是你的知識儲備,或者說在某個領域中的遊刃有餘程度,如果用起典故來能「雞飛狗跳」,那真是爽;同時,胡說八道,考慮的就是想像力了,很多事兒要「捕風捉影」,而不能「空穴來風」,更重要的是【整合】。

會講故事,本質上說明是個【能吸引人的人】,如果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窗口,作為流量,核心是有多少用戶願意分享自己的時間和世界給你。對應的,是個體的輸出價值——細化起來,每個人所作的事兒都算是價值互換。

會講故事的人,一定很會「說話」,很會說話的人,通常也很會講故事,能把一個索然無味的東西講述的饒有趣味,也真心是一種能力。

以聖痕故事為例,單純將聖痕彩蛋,那可能1篇文章就說完了,也就在1000-2000字;如果說人物生平呢?那整個平台的視頻太多了,何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何況我個人是更願意去翻書的。那還有什麼表現形式呢?就是將彩蛋、生平、架空故事和官方已經架構好的世界觀進行整合——甚至架空一個新世界。

在這個新框架里,我可以徹底放飛自我,在技術可以達到的框架內各種「玩」。同時,說不定還能配合最大的版權人【官方】的各項活動(宣傳),剩下的,就看平台用戶是否能接受這種風格,如果聖痕故事的風格【幽默化】的同時,還能保證【乾貨】足夠分量,那這就同時滿足了好幾撥用戶——

單純喜歡看搞笑的,能學到東西;單純想看聖痕彩蛋的,過程中不至於那麼枯燥;再不濟,如果劇情編的好,大家就看看看廉價塑料版番劇好了嘛。說不定,哪天還能被官方收編也說不定(認真臉,反正米和油的各種軟硬福利據我所知是業界較高水平)。

最後是關於【爐石】那期專欄的。爐石是個好遊戲,但對我來說已經著實失去了很多魅力。這期專欄也就是吐吐槽罷了,但有趣的是,這篇的「流量變動」卻讓我意外。結合關於人性的探討的幾期專欄,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可以用某個「概念」去套,相信就會有很多收穫。

如果碎碎念起來,爐石的那篇內容也沒啥深度,受眾群相對較廣;而像崩壞3聖痕考據的東西吧,綜合質量和深度肯定是要遠高於爐石的,但流量數據也就擺在那兒。

雖然說偶然管中窺豹,還挺樂呵,但這種現實總是讓人又驚又怕。驚的是,總有人會讓你意識到其他人的認知下限;怕的是,如果這一類的體量足夠大,很多事兒那就不好用文字來描述了。

很多年前,看過的一篇短篇小說末尾是這麼一句:有些話,只有懂的人明白。這麼多年過去了,每每讀起來還是饒有趣味。

是啊,有些話,只有懂的人明白。您說不是?(微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喜脈 的精彩文章:

崩壞3:伽利略,會觀星的寫書人才能成為科學大佬?上篇
關於淺薄、泛娛樂主義、知識經濟和投資套利等方面的若干思考

TAG:劉喜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