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唯一不修長城的封建王朝是哪個?軍事力量竟如此囂張,裝備太犀利

唯一不修長城的封建王朝是哪個?軍事力量竟如此囂張,裝備太犀利

說起唐朝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無不是交口稱讚,盛唐時期的中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而且注重經濟文化的建設發展,像佛教等等不同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而且唐朝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當時是其他國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客觀的來說在之前還沒有一個能夠和唐朝相提並論的朝代。

唐朝的統治者們對唐朝的軍事實力也是非常的自信,甚至其沒有專門組織人手來維修長城,唐朝是第一個自秦朝以來,沒有修建長城的統一王朝。

要知道少數民族的鐵騎一直讓統治者們苦不堪言,而防範的最好辦法就是城牆了,由此可見唐朝對自己軍備力量的自信。

大唐的軍事是最值得驕傲的,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明朝文有房玄齡,魏徵等人,武有程咬金,秦叔寶等將,每個人都各司其職,讓整個國家處於穩定正常的運行中。

雖說盛唐時期沒有初唐時期那麼多驍勇的將軍,但是軍隊體系,戰備的完善在很大程上起到了彌補的作用。而且唐朝對軍隊的管理非常嚴格,甚至近似達到了苛刻的地步,每個士兵的武器配備等等都進行了嚴密的規範,並且最大程度上考慮了種種突變因素。

當然包括士兵的武器,護具和必須的伙食都做了詳細的解釋,而且很多感興趣的朋友努力從許多演藝中去發掘細節。《隋唐演義》來舉例,其中,每個有名有姓的大將手裡拿著什麼兵器、穿的什麼盔甲,讀者都耳熟能詳。但是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能作為歷史資料來看的。所以許多史書就派上了用場,通過對《新唐書》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唐朝對於軍隊的管理比較人性,其採取了一種叫做「府兵化」的管理制度。

在戰爭期間,局勢緊張的時候大家都必須回到軍隊進行備戰。當然如果太平盛世的話人們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享受各種樂趣,當然這樣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不利於管理,而且士兵們必須自費購買自己的武器,否則只能赤手空拳的上戰場了,換言之就是一群臨時工。

打仗要自掏腰包買裝備,想想就替他們不爽,為啥要送命還得賠錢呢?

那麼作為一名戰士都必須有哪些裝備呢?

《新唐書》中的記載非常清楚:一張硬弓,一個叫胡祿的箭壺,以及三十支箭;唐橫刀一把,這種武器有點像是倭刀,但有些工藝與倭刀有區別。武器準備好了,還得準備吃穿用度,所以,每個士兵都得準備一塊磨刀石,還有禦寒的氈帽、氈衣,一個行李箱。

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士兵準備九斗大麥飯,兩斗生米,統一上交集中發放。

除此之外,政府還對戰士們的服飾進行了一定的要求,確保每個戰士們的著裝統一整齊,而這些開支都要自掏腰包解決……

而且還有一條不成文的決定——在非行軍時期所有士兵要將裝備統一交納到折衝府的府庫中,需要上戰場時再按需領取。

當然這麼多的裝備是不可能全部由士兵們攜帶的,不然最基本的戰鬥力都根本無法保證的,日常這些裝備都會有專門人員進行保管,士兵們只需要保管自己的作戰工具就好了,就算如此負擔也是非常重了。

不過,不論何時,府兵們的唐橫刀和弓矢從不離身,以備不時之需。

相比於隋朝,唐朝的士兵已經非常幸福了。隋朝軍隊並不配備糧車和馱馬,士兵們必須將所有裝備配置在身上,每個人還得背上十幾天的糧食,行軍速度和戰鬥力大打折扣。所以導致了隋朝的部隊往往不堪一擊。

除了個人裝備外,府兵們還得湊錢購買「集體裝備」。

根據唐朝的制度,只要人數達到十個就可以稱為一個作戰單位了,作為作戰單位的一員就必須出錢購置集體工具,如床鋪,帳篷等等,還有像毛驢這樣的牲口來減輕負擔。就算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渴望成為軍隊的一員,畢竟軍隊的待遇還是比較可觀的,而且在賦稅上還有著很大的優惠,所以在儀容儀錶上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要求的,入伍後經過重重考核,最後對職位進行分配,有天賦的可以作為射手,而剩下的只能衝鋒陷陣了。

在每年天氣寒冷的時候,國家之間都會達成相關的協議,盡量避免戰爭,所以冬天主要是進行訓練。而訓練的強度毫不遜色於一場真正的戰爭,進行分組對抗,直到長官下令停止都會一直進行對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真實的還原了一場戰爭。

而進行完一天的訓練後,最後往往會以一場狩獵來收尾,其實是進行最後的獵殺訓練,當然獵物會被用來改善伙食,所以往往更能激發士兵們的鬥志。當然如果冬天有戰事士兵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投身其中,所以百姓們能夠在後方歌舞昇平,朝臣們能夠擺弄風雲都是因為戰士鐵血,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所以這也是軍人被我們敬重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新唐書·兵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此國本屬於中國,被一人放棄後,不僅成為遺憾,還一再痛毆中國
朱元璋稱帝深得此人幫助,他稱帝後卻說:你不能再姓朱了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