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叫Vans,朱棣是Judy:古人的英文名應該怎麼起?

王安石叫Vans,朱棣是Judy:古人的英文名應該怎麼起?

文 | Hannah Teh

前陣子有個網紅的微博上了熱搜:

於是一個給歷史人物起英文名的蛇精病貼火了起來,網友們腦洞大開寫了各種段子,比如:

漢文帝有一天穿越到了一個世界,遇上一個人居然是漢武帝。漢武帝走過來跟他打招呼:"Hi,Wendy!"漢文帝也笑著回應他:"Hi, Woody!"

看來皇帝dy字輩兒,比如:

秦始皇就比較不一樣:

總的來說,取英文名這件事兒,就是叫啥取啥,簡稱之:

直譯法

原則只有一個:中文叫啥,英文也叫啥。

宋代理學家朱熹,英文名叫做:

三國名將周瑜:

唐玄宗李隆基: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然而對於王安石的英文名,部分人有不同的意見:「王安石字介甫,不是叫Jeff嗎!」

於是這裡還派生了第二種直譯法——

字譯法

眾所周知,古人除了「名」還有「字」,「字」一般就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有關聯的。那麼給古人取英文名,不一定要按名取,還可以按字取,比如:

「詩聖」杜甫:

至聖先師孔子:

喜歡作詩不寫題的李商隱:

除了簡單粗暴的直譯法,還有一些高端玩家提出了第三種譯法:

意譯法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來轉譯成對應意義的英文,比如:

直譯還是意譯?

網友們的花式取名,總歸來說分為「直譯」「意譯」兩種,這也正是20世紀中國翻譯學界最大的論爭議題。

20世紀初,中國正值西學東漸,大批西學湧入進來,包括各種不同領域的科學、文學、醫學著作等,形成了強烈的思想碰撞,同時也促成中國翻譯體系的建立。

提到翻譯,就不能不說最有標誌性的人物嚴復。

嚴復從小學習英語,是中國最早派赴西方的留學生之一。他翻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標誌著中國近代翻譯史的開端,他在《天演論》的自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

對於嚴復來說,「信」即「誠信」,翻譯需要忠實地轉達原著之意,「信」是翻譯的核心。而「達」和「雅」則為手段,即要「達旨」與「文雅」。自嚴復提出這三大原則後,這三個詞成為19世紀末以來中國譯論體系權威的原則,強調準確、忠實地「直譯」原著的內容。

然而,嚴復提倡的「信、達、雅」是為了翻譯科學著作而生。他翻譯的《天演論》完整地體現了這三大原則,其讀者也都是受教育的知識分子,嚴復的翻譯方法和標準對於他們來講是合適的,但這也意味著對大眾讀者不一定合適。

後來,梁啟超提出了一種對立的翻譯方法,也就是「意譯」。

梁啟超強調必須在「使人深知其意」的主旨上,提倡「譯意不譯詞」的翻譯方法,以「意譯」的方法將原著的內容翻譯成使讀者更容易理解的譯文。

由此,近代中國翻譯界產生了強調「科學性」的「直譯派」,以及強調「神韻」的「意譯派」,至今仍爭論不休。

怪調英語

其實早在中國翻譯體系建立之前,19世紀中國沿海通商口岸就非常流行一種怪調英語——「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是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也是上海縣城到英租界的必經之地。

1845年,上海租界設立後,上海商人為了爭取與外商直接打交道紛紛學起了英語,而原來在香港、澳門、廣州以及南洋的洋行也紛紛到了租界。為了和外國人溝通,他們只懂得一些粗通的英語,於是在洋涇浜附近出現了一種語法不準,帶有中國口音的英語,也就是「洋涇浜英語」(後來已不限地域,泛指所有怪調的中國式英語)。

一些出版商也乘機趕印了一種以中文讀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冊。

洋涇浜英語最早的辭彙手冊要屬《紅毛通用番話》,只有10頁、收錄的辭彙甚至不到400個單詞。隨著中西往來日益頻繁,需求量增加,開始出現了辭彙刻本,收入的辭彙和短語高達3000個左右。鴉片戰爭之後又有了新的突破,唐廷樞編的《英語集全》所包含辭彙量高達6000以上。

這些速成手冊收錄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化的詞。

例子

來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講拿(No)

一洋元叫鈿溫得拉(One Dollar)

洋涇浜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只有口頭形式,沒有正規的書面形式,因為洋涇浜英語是說漢語和英語的人們在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基本上沒有統一的形式和規範、變體很多,而且沒有語法。

例子

「我不能」被說成「My no can」

「我們什麼也不要」說成「My no wants」

其次,洋涇浜英語與地域的聯繫很緊密,一開始洋涇浜英語多以廣東地方的發音為準,以後隨著寧波商人的大量湧現,逐步以寧波方言發音來注音。

例子(以下句子需要滬語或寧波官話發音才能辯明意思)

清晨見面谷貓迎, (good morning)

好度由途敘別情。(how do you do)

儘管洋涇浜英語現在已經不再被使用了,但還是有一些特點遺留了下來,譬如孫中山現在正式的英文名叫Sun Yat-sen,這英文名取自他的字 ——逸仙。我們可以注意到,孫中山名字的英語拼法並非漢語拼音、也不符合普通話的發音,其實這是粵語讀音。儘管我們不知道孫中山正式的英文名究竟是何時確定下來的,但可推斷與當年洋涇浜英語的影響有一定關係。

正規的漢英譯名法

那麼,按照正規的方法,古人的姓名究竟該如何翻譯呢?

首先,按照正規的漢語拼音,將姓與名分開拼寫,首字母大寫。如:

朱/熹:Zhu Xi

李/白:Li Bai

若是單姓雙名,首先姓的拼音字母需大寫,名的第一個拼音字母需要大寫,並且與後一個拼音連寫。如:

蔣/介石:Jiang Jieshi

李/清照:Li Qingzhao

若是複姓單名的話,姓需要連寫(不需要加連字元),姓名兩者首字母大寫。如:

歐陽/詢:Ouyang Xun

夏侯/淵:Xiahou Yuan

同理,複姓雙名便同時將其姓與名的拼音字母連寫,別忘了首字母同樣要大寫。如:

司馬/相如:Sima Xiangru

上官/婉兒:Shangguan Waner

現代人的英文名字,與古人一樣使用漢語拼音翻譯。如果你自己有英文名字,一般會加在姓氏前面,而名字可根據喜好選擇保留與否的。如:

周杰倫 Jay Chou

成龍 Jackie Chan

現在總算知道古人名字的正規譯法了吧?一個由中譯英的名字,可是一段歷史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南極建站全國攻關大協作,4000餘種500多噸物資短時間內準時備齊
為什麼海盜總喜歡戴著獨目眼罩?真是受傷嗎?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