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電影節落幕,話題熱度不減,來讀讀這本波蘭電影大師的自傳吧

電影節落幕,話題熱度不減,來讀讀這本波蘭電影大師的自傳吧

波蘭電影大師安傑伊·瓦伊達一生執導49部電影,1996年和2006年兩獲柏林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998年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早期的「戰爭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和《灰燼與鑽石》已成傳世經典,2007年執導《卡廷慘案》仍寶刀不老。始終堅持記錄波蘭歷史的他,也因此被稱為「波蘭良心」。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剩下的世界-瓦伊達電影自傳》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並首發,青年影評人馬聖楠與該書特約編輯趙磊帶領讀者走進瓦伊達的電影世界。

「瓦伊達的所有電影都令我印象深刻。當我想讓演員或攝影師理解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給他們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的波蘭電影,我經常請好萊塢製片人觀看瓦伊達的電影,他們都感到難以置信,因為他們以前從未看到過類似的影片。」不少好萊塢知名導演對瓦依達推崇備至,馬丁·斯科塞斯曾這樣講述他對瓦依達的印象。猶太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是瓦依達的推崇者,瓦伊達正是通過斯皮爾伯格向奧斯卡組委會所寫的推薦信,獲得了當年的終身成就獎。「瓦依達屬於波蘭,但他的電影屬於世界文化財富。」斯皮爾伯格如是說。

《剩下的世界-瓦伊達電影自傳》通過瓦依達的工作日記、演講等彙編,呈現大師的創作思想軌跡。「電影就像蝴蝶的生命那樣短暫。想要了解電影的成功或者失敗,就必須先了解它的環境,也就是伴隨電影生成和最終搬上銀幕的過程。」瓦依達說,「當我撰寫這本自傳時,我一直都在不停地翻閱我堅持多年寫下的日記。在我的日記里,記錄了許許多多圍繞在我身邊發生的事情。如果說,我拍攝的某些電影曾打動過觀眾、曾激起過他們沉睡中的需求和情感的話,那也只是因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我也有過與他們一樣感同身受的經歷。」

瓦伊達1926年3月6日出生於波蘭東北部小鎮蘇瓦烏基,母親是小學老師,父親是低階軍官。1939年,戰爭爆發,波蘭遭遇軍事入侵,瓦伊達的快樂童年時光就此畫上句號。不久,父親死於「卡廷慘案」(這一事件在2007年由瓦依達本人拍成電影),因年齡不足而被軍隊拒之門外的瓦伊達只能與母親、兄弟相依為命。納粹佔領波蘭後,瓦伊達志願加入地下抵抗組織「波蘭救國軍」。二戰結束,瓦伊達來到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攻讀美術,之後又轉入著名的洛茲電影學院導演專業。

1955年,29歲的瓦伊達完成處女作《一代人》,說的正是他們這一代在淪陷期間迅速成長起來的波蘭人。1957年的《下水道》與1958年的《鑽石與灰燼》同樣關注二戰時期波蘭人的生活,三部影片被稱作他的「戰爭三部曲」。其中尤以獲得第十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的《下水道》最為人稱道,凌厲的黑白影像與各種波蘭傳統象徵,成為瓦伊達鮮明的個人印跡,他也因此成為公認的「波蘭電影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之後近二十年,受體制、意識形態等種種因素的約束,瓦伊達的作品更多轉向宗教、文學題材,直至1977年戛納電影節,他帶著一部長達165分鐘的《大理石人》重新出現。影片對當時的波蘭社會、政治體製做出犀利批評,獲得波蘭觀眾熱情歡迎。之後,他又突破重重阻力,完成其續集《鐵人》,直接將當時風起雲湧的波蘭工人運動搬上了銀幕,矛頭更顯尖銳。《鐵人》在戛納拿下金棕櫚大獎,「對我來說,那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天,但是我很清楚,這個獎不是頒給我一個人的。」瓦伊達在一次訪談中曾這樣表示。

《鐵人》之後,波蘭國內形勢已不允許瓦伊達繼續創作。他只能轉移至法國和德國,拍攝了《丹東》《德國之愛》等片。在波蘭經歷劇變後,瓦伊達榮歸故里,電影創作進入井噴期,多部作品相繼問世。他關注那些曾被掩埋的歷史與往事,《卡廷慘案》更寄託著他對亡父的哀思。2016年,瓦伊達辭世,被認為是波蘭電影的巨大損失。

《剩下的世界-瓦伊達電影自傳》一書也被列入上海中猶文化科技交流中心所發布的「2019年度中猶書單」中。書單中的其他推薦書目包括《五千年猶太文明史》《猶太難民與上海》《創業的國度》《孤獨地球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書單中所有圖書將在上海三聯書店(新天地店)薦讀櫃檯集中陳列,方便讀者選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解放日報創刊70周年,他們濟濟一堂共話「守正」與「創新」
為拼2020年台灣選舉,郭台銘正式卸任鴻海董事長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