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埔系軍隊「五大主力」的正確番號是什麼?軍史研究應當力求嚴謹

黃埔系軍隊「五大主力」的正確番號是什麼?軍史研究應當力求嚴謹

很長時間以來,眾多軍史類文章對國民黨軍隊所謂「五大主力」的番號,幾乎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其中關於新編第一軍和新編第六軍基本沒有爭議,因為這兩支部隊沒有參加抗戰勝利後的「整編」。1947年被消滅的整編第74師也可以認定,然而另外二支部隊的番號就很難統一了,多數稱為第五軍和第十八軍,其實這是有違軍事歷史的。

首先要理清「五大主力」稱謂的起源時間,一般認為,這是1946年2月在南京召開整編會議之後,國民黨軍隊內部流傳出來的說法,當時計劃將全部野戰主力完成90個整編師的改制,但因為派系糾紛、裝備不足、補給不佳以及內戰爆發,實際只有位於隴海鐵路以南和西北地區的部隊真正實施了整編和番號更換,至1947年6月30日止,總共擁有58個整編師的番號。

而此時第五軍和第十八軍的駐地均位於隴海路以南的豫皖地區,確實完成了正式改編,番號是「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軍級單位),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因此「五大主力」的準確番號按作戰序列應該是:整編第5師、整編第11師、整編第74師、新編第一軍和新編第六軍。

一、整編第5師,時任師長邱清泉中將。

其前身是1938年組建的「鐵馬雄師」機械化第五軍,下轄第200師(戴安瀾)、新編第22師(邱清泉)、榮譽第1師(鄭洞國),軍長職務由組建者徐庭瑤交給俞濟時,再由杜聿明接任,1944年黃埔二期的邱清泉接任,參加崑崙關戰役和遠征滇緬,1948年恢復第五軍番號,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滅,當時在邱清泉第二兵團編成內。

二、 整編第11師,時任師長鬍璉中將。

其前身是土木系的發家部隊第十八軍,也是五大主力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陳誠率領第11師率先攻入濟南,當即被明令為第十八軍上將軍長(當時只有一個師)。經過陳誠不斷的擴充和吞併雜牌軍,第十八軍高峰時期多達九個師,最後拆分為第18軍、第54軍和第79軍(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隊)。

胡璉畢業於黃埔四期,歷任第11師的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務,1944年晉陞第十八軍中將軍長。該軍先後參加宜昌保衛戰、鄂西會戰和湘西會戰等戰役,1948年恢復成為第十八軍番號,是年12月淮海戰役期間,在黃維第十二兵團編成內全軍覆滅。

三、 整編第74師,時任師長張靈甫中將

前身是「抗日鐵軍」第74軍,組建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期間,最初只有第51和第58兩個師,1939年施中誠第57師調入,前三任軍長分別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幾乎參加了江南所有大型抗日會戰,號稱五大主力之首,大家比較熟悉,不多著墨。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全軍覆滅(未及恢復軍的番號),隸屬於湯恩伯第一兵團。後面重建的整74師,以及恢復番號的74軍,不復曾經的戰鬥力。

四、新編第一軍,時任軍長孫立人中將。

前身是孫立人以稅警總團5000傷兵為基礎,訓練出來的六個團新兵,並且以其中三個團於1938年組建新編第38師,1942年編入第一期中國遠征軍的第66軍,失利後退往印度,與新編第22師共同組成「駐印軍」主力。駐印軍的主體部隊番號也是「新一軍」,但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不同,它的軍長是鄭洞國中將,孫立人只是少將師長。

五、新編第六軍,時任軍長廖耀湘中將。

老的「新一軍」於1943年10月開始緬北反攻作戰,期間從國內運來了三個師的部隊,因此在密支那戰役勝利後 ,新一軍分拆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主力軍,孫立人和廖耀湘雙雙晉陞中將軍長。1945年底便調往東北,因此沒有來得及進行整編,所以始終保持著軍的番號。 這兩個軍在遼瀋戰役期間都隸屬於廖耀湘的第九兵團,1948年11月在遼西圍殲戰中被東北野戰軍全部消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度狼哥哥 的精彩文章:

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軍糧是從哪裡來的?解讀軍糧的幾種來源渠道
抗戰時期日軍的大佐軍官管轄多少兵力?漫談軍銜和職務的適配性

TAG:度度狼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