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是一個誤導了中國人半世紀的雞湯故事 結局令人唏噓

這是一個誤導了中國人半世紀的雞湯故事 結局令人唏噓

每個人的小時候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

勤奮的少年,手捧一卷竹簡,離他頭頂不足一尺的牆壁上,有處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投射出微弱的光芒。

那是從隔壁投過來的燈光,鄰居是大戶人家,每晚燈火通明至深夜,而正是這樣藉助小洞透過的燈光,少年夜夜苦讀,最後考取功名,走向人生巔峰。

記得小時候,這便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但是,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透結尾。

這是一個誤導了中國人半世紀的雞湯故事 結局令人唏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故事的開始

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西漢時期東海郡承縣人,世代務農,家貧如洗卻喜好讀書。因為白天要忙於耕作,只能在晚才有時間讀書。

由於買不起照明用的燈油,匡衡就在與相鄰的牆壁上偷偷鑿了個小洞,從此就借他人之光,讀自家之書。

公元前48年,漢元帝即位,開始在民間網羅人才。而靠著多年的苦讀,那個農家少年匡衡,終於在朝中謀取了博士一職。

而恰巧此時,京城長安一代發生地震,初入職場的匡衡就引經據典,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奢靡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

這番言論很有利於明君形象的養成,漢元帝聞後不禁龍顏大悅,一路提拔匡衡做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二、

然而功成名就的匡衡,很快顯出了人性中的陰暗面。

這是一個誤導了中國人半世紀的雞湯故事 結局令人唏噓

身為宰相,他缺乏管理朝政的能力,只會空談一些儒家道義,為了能夠在眾人面前刷一波存在感,他不惜身犯眾怒,不僅公然在朝堂上怒懟死黨,還以各種微不足道的小事彈劾同僚。

這個時期的邊疆,仍然受到匈奴人的襲擾。

有一次,大將軍陳湯率一支奇兵突襲匈奴,並斬殺了單于。聽到這樣的戰績,漢元帝很是興奮,便賞賜給了陳湯一大批財物,而陳湯是個耿直的軍人,他沒有依據慣例將這些賞賜用來孝敬朝中大臣,而是帶回軍營,論功行賞分給將士們了。

然而這卻引起了匡衡的不滿。

他召集了一幫大儒,給皇帝上奏摺彈劾陳湯,理由很荒唐:陳湯居功自傲,沒有將賞賜分給朝臣,此人私心過重,非統兵之才。

只有更無恥,沒有最無恥!

別人在前線浴血拚殺的時候,這幫腐儒只會躲在後方吟風頌月,如今見到賞賜了,都如餓狼一般,嚷嚷著要平分,天下豈有這般道理?

陳湯是一介武夫,自然無法和這幫人逞口舌之能,最後只得被罷官,回鄉養老去了。

三、變本加厲

儘管如此,漢元帝對匡衡還是很看重,不顧眾臣的非議,破例加封他為安樂侯,連他的兒子匡昌也被任命為越騎校尉。

這是一個誤導了中國人半世紀的雞湯故事 結局令人唏噓

公元前33年,匡衡的伯樂漢元帝死去,太子劉驁登基,即為漢成帝。

因為匡衡之前擔任過劉驁的老師,漢成帝上台後,對他的恩寵絲毫未減。

但匡衡的貪慾卻變本加厲。

自他發達之後,一直疏於對家人的約束,他的兒子匡昌在一次醉酒後殺了人,依據漢律,匡昌雖然不會被以命相抵,但也會被革職下獄,以示懲戒,然而匡衡護犢心切,不住的向皇上請求赦免,最後匡昌居然還安然無恙。

但此事掀起了朝堂風波,昔日被匡衡彈劾過的人,組團起來不斷的反擊,迫於壓力,匡衡被罷職,但安樂侯的爵位仍舊保留。

牆倒眾人推,就在此時,又有人向漢成帝爆料:當初先帝除了賞賜匡衡安樂侯的爵位,同時還賞賜了一塊三千一百畝的封地,但匡衡投機取巧,用一副錯誤的地圖,偷偷另將四百畝土地據為己有。

漢成帝將信將疑,命人重新測量,發現證據確鑿後,不禁勃然大怒:匡衡老匹夫,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

盛怒之下,漢成帝本想將匡衡處死,但念在師生情分上,加上他是先帝樹立起的道德標杆,並沒有要了他的命,而是奪回封地,貶為庶民。

重新回到家鄉的匡衡,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幾年後鬱鬱而終。

可以這麼說牆壁上透著光亮的洞,雖然成就了匡衡的功名,卻也毀了他的人生。

自從有了借光的心思後,貪婪的種子就已經埋在了他幼小的心靈里,最終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參天巨樹將他的人格底線和道德操守擠壓的粉碎。

貧窮,困境,可以化作人生奮鬥的動力,但不能成為貪婪取巧的理由。

匡衡的悲劇,對於眾多現實中的家長而言,無疑是值得警醒的。

放眼當下,教育,不僅僅只關注於成績,更需要加強道德教育,教育的本質不僅在於挖掘每個人學術上的天分,而是更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養。

只有這樣,未來孩子才不會走偏,成為有用的棟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