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未來人類殯葬一覽:太空中正飄著上千個骨灰盒

未來人類殯葬一覽:太空中正飄著上千個骨灰盒

想像一下,以後,夜空中的流星,可能是逝者的骨灰盒在大氣層中燃燒......

明天(25日)凌晨,Space X又將發射一顆攜帶152位死者骨灰的衛星,「參與者」包括了兒童、太空愛好者、科學家、宇航員、作家等。骨灰飛入太空軌道的價格不到5000美元。

這是繼2008年之後,Space X第3次跟Celestis公司合作進行太空殯葬。

太空撒骨灰其實並不新鮮,將來,你還可以用掃碼和AR和逝去的親人「交流」,成為「亞特蘭蒂斯」的永久居民,或者生活在城市中心寧靜的高層公墓中,或者化作星塵,散入茫茫太空......

科技改變了死亡的意義,至少,墓地不再總是一個陰森恐怖的地方了。

01 宇宙,最後的沉睡之地?

如果要找最浪漫的埋葬方式,將骨灰撒進太空肯定位列第一:

美國的Celestis公司從1997年就開始提供這種「太空殯葬」服務,《星際迷航》系列的創始人Gene Roddenberry就是第一批被葬在太空的人。

《星際迷航》中Spock的太空葬禮

火化後的骨灰一般有六磅,但根據NASA的數據,往太空發射一磅重的物體平均花費一萬美金,因此「太空殯葬」只能象徵性地送去7克骨灰

骨灰會被裝進一種小膠囊里,被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在那裡繞行幾年或幾十年,最後將墜入大氣層燒毀,帶來一個充滿詩意的結局。

Celestis的聯合創始人Charles Chafer說,「太空殯葬」未來的市場將與現在海葬一樣,不會有太大的不同。「我們的研究數據顯示,選擇死後火化的人里,大約有1%-6%的人願意把骨灰撒進太空。」

你也可以選擇被埋在月球上。

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帶去了地理學家Eugene Shoemaker的骨灰,而位於舊金山的Elysium Space公司也計劃把不超過1克的逝者骨灰送上月球,讓家屬在每天晚上都能思念逝去的親人。

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去太空,死後再去探索這片無限空間也不錯。

02 成為「亞特蘭蒂斯」的永久居民

前不久,在土耳其的海岸線上,漂浮著200座泡沫塑料墓碑,成為了4000名死於前往歐洲途中的敘利亞遇難者的「海上墓園」。

這些由歐洲廣告組織TBWA與土耳其公益組織Supportfor Life合作建立、刻著逝者名字、裝飾有大理石紋路的「墓碑」靜靜地浮在海面上,遠遠看去就像是戰勝了地心引力,成為人們心中永不沉沒的記憶。

在海中永遠地睡去,這是人類文化的母題之一。

2007年,設計師Gary Levine和Kim Brandell在位於距離邁阿密比斯坎灣以東3.25英里處的40英尺海底,設計建造了一座名叫「海神紀念礁」的海底城市。

入口處有一對石獅把守,海草爬滿了石柱,雖然最初是為了重現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城,但不久後,它就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海底墓園。

「海神紀念礁」共有15個埋葬地點,佔地達65000平方米,第一階段預計容納850人,最終目標是讓超過12萬人能在這裡沉睡。

與簡單地把骨灰撒到海里不同,家屬送來的骨灰將與海沙和水泥混合後,被塑成貝殼或海星的形狀,嵌入珊瑚中。

伴隨著珊瑚的成長,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逝者也能真正成為海洋的一部分。

墓園入口處的石獅雕像

03掃碼:掃墓新定義

西雅圖墓碑製造商Quiring Monuments正在嘗試把墓地與前沿科技聯繫起來,為年輕一代掃墓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他們打算在墓碑上嵌入一個二維碼,用智能手機掃碼,就能跳轉到逝者的「個人主頁」,從大量照片和家族史中了解他們的生平故事,還能直接留言。

至於會不會收到回復,這就不好說了。

Quiring Monuments看準互聯網時代的交流模式,在2011年開始了這項業務。雖然當時大多數手機還不支持掃碼功能,但現在已經有20個家庭參與到項目中來,一些政府部門對此也很有興趣,計劃將其用於大型紀念活動。

最近,Quiring Monuments還與太陽能顯示屏生產商Vidstone合作,在掃碼後播放預先錄製的視頻,例如逝者生前的生活片斷。

總經理Jon Reece說,他們每年大約有2%的訂單要求附上二維碼,雖然不多,但他對這種結合了科技的殯葬服務充滿信心。

如果照片和視頻還不能滿足人們了解逝者的希望,英國的ArnosVale Cemetery公墓還推出了實驗性的Future Cemetery項目,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把掃墓變成一項互動式體驗。

當然,這並不是把逝者作為一種娛樂消遣,這個項目的發起人John Troyer說,只有藉助一些特殊設備,人們才能看到經過AR處理的信息:

我們不是要炫耀新奇玩意兒,而是想搭建與「死亡」這個概念的聯繫。……我們不會把它做成手機應用,人們在墓地里體驗到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04垂直墓地:無限接近天空

像許多大城市一樣,墓地也面臨著人口壓力,能用於喪葬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少。英國一些科學家估計,僅在英格蘭,就需要一塊面積相當於拉斯維加斯的土地來安置2024年到2042年間去世的約760萬人。於是,一些建築設計師開始計劃讓墓地像寫字樓一樣往高空發展。

最引人關注的項目之一,是來自奧斯陸建築設計學生Martin McSherry的「垂直公墓」。

這份在北歐墓地奧斯陸會議上提出的方案建議,在城市中心建一棟摩天樓作為公共墓地,同時也是地標性的紀念建築:

總有一天,城市中最高最大的建築將會是居民的墓地——這是城市永遠的紀念碑。

為了解決土地資源緊張帶來的墓葬壓力,挪威政府很多年前就推出了一項政策,規定每個市民對墓地的使用年限為20年。

二戰後,挪威開始在屍體外包裹一層密封塑料防水布,避免降解過程中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結果20年後墓地需要再利用時,這些之前的「居民」還沒有完全降解,反而帶來了新的安置問題。

家屬們不得不另花670美元,請人往棺材裡注入石灰石化合物加速降解。

McSherry的設想並不是首創,垂直式墓地在一些國家已經投入了使用。

例如位於巴西桑托斯(Santos)市的Memorial Necropole Ecumenica就是一棟32層高的垂直公墓,這棟建於1983年的高層建築可以提供14000個「埋葬位」,還將新增2500個壁龕。

這裡還有高級餐館、音樂廳、帶瀑布的小湖和花園,從外面看上去就像是一棟公寓樓,成為了巴西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當然,也有人不認可McSherry的「垂直公墓」方案。一些反對者說,高層建築就像是都市的蟻山,總是與金錢和繁忙生活聯繫在一起,並不是悼念逝者的好去處。但更多的支持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必然向高空發展,而墓地作為另一意義上的「公寓」,自然也是如此。

19世紀以前,我們生命的盡頭是教堂後那一小片墓園,死者在骷髏的帶領下走向墳墓。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公墓成了我們的最後一站,安置了越來越多骨灰的公墓本身就像是一座寂靜的城市。

日本的墓園(攝影:梁清散)

墓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符號。當我們對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後,墓碑就不再只是我們印象中光禿禿的陰森石塊,而變得更加溫情和有趣。

作為日本彥根市吉祥物的小墓碑(攝影:糖匪)

作者|Raeka,轉碼員,冷僻故事愛好者。期待有一天能在街角遇見藍盒子,去看看galaxies far far aw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當代孩子的世界觀:萬物有歪fai
《黑衣人》回來了,但這次,特工不準養貓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