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為何歌手在成名後,作品卻越來越少?

為何歌手在成名後,作品卻越來越少?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一首好歌曲的誕生,一幅名畫的問世,背後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絕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今天老譚想聊聊為何很多歌手在成名後,卻嫌少有好作品了呢?

先說個題外話,老譚曾經也追求過藝術,酷愛古詩詞,一個人在瞎研究,也曾寫過一些看似不錯的詩詞。可是,在我參加工作後,就沒有堅持下去,一個是因為時間和精力不夠,下班回家後只想睡覺,一個是因為溫飽問題,溫飽都沒有解決,談何堅持。

很多歌手在成名後,每天被很多不重要卻必須要做的雜事纏身,比如接受媒體採訪、躲避狂熱的粉絲、參加各種應酬和聚會等等,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會慢慢地消耗掉一個人的才華。在資本的驅動下,基本上沒有幾個人能倖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朴樹那樣除了音樂之外無欲無求。

大部分的藝術家都富得流油,但他們其實對金錢看的並不重,甚至還說它們散發著一股銅臭味。好吧,我喜歡銅臭味,難怪我成為不了藝術家。

藝術是高尚的,它永遠要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和堅定的信仰,不能被世俗的道德和金錢給污染,一旦被污染,它就會迷失方向,最終越行越遠。

比如大家熟知的汪峰,在成名後很少出作品,經常看到他和周杰倫當《中國好聲音》的評委。據媒體報道,他們這些有名氣的導師,酬金都是幾千萬。平常參加一次商演,就是幾十萬幾百萬,他們背後有一個成熟的團隊在運作,而這些明星只是吸金的工具,藝術?情操?自由?這些對成名後的他們來說都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每個音樂人都很羨慕朴樹能夠堅守自己的本心,也希望能夠活成他那樣,然而,世上只有一個朴樹。

在中國娛樂圈的這個大環境之下,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就連春晚都假唱。

著名歌手吳亦凡的一次演唱,被一個人把配音去掉,只留下歌手的原聲,唱的那個鬼哭狼嚎,老譚記憶猶新。

即便是一個不懂音律的人,只要你有龐大的粉絲基礎,都能瞬間把你包裝成音樂大咖。你什麼都不懂,那就製作人和作者一句一句教你唱,那要是唱的還走調,沒關係,混音師後期可以調整。試問,這樣的歌手談何創作呢?

或許你會說,不會寫歌可以找人寫,不會吉他可以組個樂隊,再配一個強大的後期製作團隊,一樣能出新歌。

對,這樣是沒錯,但是他們這些後勤人員的待遇是真心低,再加上中國的版權意識不高,更是雪上加霜。

這麼說吧,一個明星接個商演活動唱個歌,就能賺幾十萬,而寫這首歌的作者,分不到一毛錢,更別說什麼分紅了。他們經常寫一首歌就幾千快錢甚至幾百塊,只有那些有名氣的才能有幾十萬,然而這種金字塔頂端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他的角色都差不多,賺不到什麼錢,於是很多有經驗的就改了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慢慢地,華語樂壇逐漸沒落了。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有不對的歡迎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美人 的精彩文章:

鄭秀文哼唱新歌神情憂傷,歌詞里暗藏心事
繼成奎安後,又一位香港「惡人」離去,4個月前剛結婚

TAG:夢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