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只用了25年時間,它從獲得諾獎到被多國禁用

只用了25年時間,它從獲得諾獎到被多國禁用

對科學家而言,最遺憾的事莫過於:可以拿諾貝爾獎,但自己活不到那天。

因為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獎原則上不授予已故的人

因此,上世紀60年代由6人共同預言的「上帝粒子」,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就只頒發給活著的2人,2人平分約120萬美元的獎金。

動輒20多年,甚至半個世紀的驗證流程,讓許多科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而漫長的等待並不總是壞的。

諾貝爾基金會就曾因太「心急」頒獎,犯下過致命錯誤。

1948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頒給了合成DDT(滴滴涕)的瑞士化學家繆勒,這成為了諾獎一生的污點。

DDT作為一種殺蟲劑,當時被認為是對人類無害,又可以高效滅蟲,價格還低廉的產品。

有了諾獎的背書,DDT在20世紀50年代被捧上神壇。

使用DDT的莊稼地里,糧食大豐收,美國農場主甚至用DDT相互噴洒,歡呼慶祝。

在它被全球大面積使用後,科學家發現了一件令人不寒而慄的事:DDT其實對人和動物有害!

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要從20世紀30年代說起。

DDT未發明前,多數國家都面臨著糧食危機。

繆勒的祖國瑞士,時常因蝗蟲導致莊稼地片葉無存,人民食不果腹。

更可怕的是,體虱、跳蚤和蚊子等有害昆蟲,能作為傳染病的傳播媒介。

二戰期間,流行性斑疹傷寒奪去了不計其數的性命,這種由立克次氏體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會以虱、蚤、等節肢動物為媒介侵入人體。

罪魁禍首,都是蚊蟲和農田裡的害蟲。

但其實,當時已有多種殺蟲劑,只不過它們要麼價格昂貴,要麼藥效不持久,要麼極容易在害蟲體內產生抗藥性,並且效果都一般。

效果好的殺蟲劑,又對人類有害,例如砷化物砒霜

繆勒兒時的好友,就是因為誤食噴洒過砷化物的蔬果死亡的。

如果有一種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又對害蟲致命,並且價格低廉,非洲人民都能用得起的殺蟲劑,豈不是十全十美?

每當想起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身為化學博士的繆勒,決定重拾兒時的理想,發明一種高效殺蟲劑。

1935年,繆勒開始對害蟲進行系統性研究,他發現昆蟲和哺乳動物對於化學物質的吸收方式不同。沿著這條線索,花費了4年時間,失敗了349次後,在1939年9月,繆勒找到了他理想中的殺蟲劑——1,1,1-三氯-2,2-雙(4-氯苯基)乙烷,也就是DDT。

但首次合成DDT的科學家並非繆勒,有記載在1874年維也納的醫學家奧斯瑪,是第一位合成DDT的人,但當時他並沒有調查此物質的化學性質,也不了解其作用和價值。

DDT的毒性機理是:透過昆蟲體壁的幾丁質進入蟲體,抑制神經信號傳導,使昆蟲肌肉痙攣或過度興奮,最終麻痹而死,類似蛇的神經性毒素。

而DDT對哺乳動物的作用效果,小到被認為無害。

1940年,DDT率先在瑞士拿到專利,瑞士政府證實了它對馬鈴薯甲蟲和其它昆蟲的有效性。

隨後,DDT便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並大量生產。

DDT的發明,對害蟲來說無異於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1948年,未使用DDT的斯里蘭卡,每年約有100萬新增瘧疾患者,開始使用DDT直到1963年,每年新增瘧疾患者為18個,效果可以用震驚來形容。

1954年,美國在使用DDT後,農田的單位產量比1943年未使用DDT時提高了60%。

由於DDT價格便宜,對害蟲致命,又對人體無害,它在全球使用總量超過180萬噸。

糧食豐收時,美國的農場主用DDT代替香檳,噴洒狂歡。

游泳時也噴點DDT,驅蟲效果杠杠滴。

給森林來點DDT,殺殺害蟲。

連時尚雜誌的模特都用DDT作為環繞背景,證明其對人類安全無害。

在當時看來,如果人的第一生命是父母給的,那第二生命就是DDT給的,因為它解決了疾病和糧食問題。

這股狂熱的追捧浪潮,成功將DDT送進了1948年諾貝爾獎的殿堂。

當人們沉浸在DDT的喜悅中時,形勢卻發生了180度轉變。

1962年,有學者發現使用DDT後,家附近的鳥兒紛紛死亡,認為是DDT造成的,並且呼籲廣大群眾儘快停止使用。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發現:DDT能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進入人體,確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由於DDT的化學性質穩定,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其濃度會沿著食物鏈向上不斷遞增。

經檢測,DDT在湖水中的濃度為0.000003ppm,經過食物鏈到達鳥類體內為25pm,濃度整整提高了833萬倍!

大自然的循環作用,也將DDT帶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甚至南極企鵝的血液和珠峰雪水中都能檢測到DDT。

高濃度的DDT會干擾鳥類鈣的代謝,使蛋殼變薄,極少數能夠順利孵化,嚴重影響生殖功能和鳥類壽命。

DDT是一種親脂疏水的有機物,對於人類而言,它進入人體內會儲藏在脂肪細胞中,影響人體荷爾蒙分泌和具有殺精作用。

並且醫學研究中還發現DDT對肝臟功能有影響,存在潛在威脅,甚至可能致癌。

DDT已在美國本土大面積使用,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受到的損害無法估量,美國民眾掀起了一場遊行抗議運動,要求全面禁止DDT。

一些科學家則認為DDT的使用應該受到嚴格控制,不應禁止,因為它在抗瘧疾方面功效顯著。

但時任美國領導人肯尼迪,考慮到民眾對於反DDT的情緒高漲,為了自己下屆選舉的支持率,就刻意討好民眾,僅宣傳DDT調查結果的負面作用,而無視積極作用。

果不其然,肯尼迪的支持率升高了。

之後的尼克松總統,也用了同樣的手法,宣布將全面停止生產和使用DDT,並呼籲其他國家禁用。

1972年,在美國帶領下,全球多國開始禁用DDT,其中甚至包括深受瘧疾折磨的非洲國家。

就這樣,DDT從1948年獲得諾獎,到1972年開始被全球多國禁用,只用了短短25年時間。

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然而,禁用DDT真的是最優選擇嗎?

禁用DDT後,非洲的瘧疾死灰復燃,南非一個省的瘧疾患者從8千人飆升到了4萬人;斯里蘭卡停用DDT後,瘧疾患者一年內增長了50萬人。

幾十年時間裡,因禁用DDT導致死亡的人數,數以千萬計,比希特勒殺的人都要多。

有科學家指出,DDT能作為一種趨避劑,將蚊蟲從屋內趕出,避免疾病傳播。如果限制DDT的濃度和使用範圍,僅在屋內少量使用,可以將瘧疾的發病率降低90%。

使用得當就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到了20世紀末,人們開始反思DDT給人類帶來的益處。

2000年時,全球有3億瘧疾患者,每年因瘧疾死亡的人數超過100萬人,絕大多數都是非洲人民。

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DDT,一年內瘧疾死亡人數直接降低了50%,此後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倡導下,非洲更多國家重新使用DDT抗擊瘧疾。

上圖是2000年,未使用DDT時非洲瘧疾的發病率。

下圖是2012年,使用DDT時非洲瘧疾的發病率,效果顯而易見。

從發明DDT時的歡呼,到發現危害時的抗議,再到DDT拯救瘧疾患者時的反思。

它是荼毒環境和動物的毒藥,也是拯救瘧疾患者的解藥。

歸根結底,錯的不是DDT,而是使用它的人和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羅萬象 的精彩文章:

他把頭伸進粒子加速器中,被高能質子束直接爆頭

TAG:科羅萬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