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潘天壽的中國畫思想

潘天壽的中國畫思想

在現代中國,面臨西洋畫的衝擊,中國畫大有式微之勢,作為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潘天壽始終對中國畫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中國畫必須為自己「正名」,中國畫並非文人畫中單純的「消遣遊戲之作」,而是可以「載道」的高雅精神產物,他提出:「人系性靈指揮之物,生存於宇宙間,不能有質而無文,文藝者,文中之文也。然文,孽乳於質,質,涵育於文,兩者相互相成,故《論語》云:『志於道, 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為人之大旨歟。』」

紙 本 265cm×685cm 1964 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文人畫濫觴以來,對畫家全面修養的要求與日俱增,潘天壽尤其強調「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他從繪畫與生活的關係出發,直接形容畫事是精神食糧,更為畫家之學術。將畫事提升到學術的高度, 說明潘天壽不停留在「技」的層面,他畢生沉浸於中國畫的發展創新中,並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總結,這對於中國畫的發展意義重大。

紙 本 153cm×117cm 1960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由中國畫史可知,許多重要的畫家都有相輔的理論著述,如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宗炳的《畫山水序》、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董其昌的《畫禪室筆記》、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等,這些繪畫理論不僅反映了畫家的繪畫思想,還影響著後世畫家的繪畫創作。從潘天壽的相關談話和書稿來看,他對中國畫技法理論有豐富的闡述,主要包括用筆、用墨、用色、布置、印章、指墨畫與題款等幾方面,這些技法理論也是他繪畫思想的真實反映。

21cm×29.7cm 約1930 年代

「用筆」是潘天壽體會最為深刻的一個主題,潘天壽最主要的藝術特色即對於用筆「骨力」的追求。無論是書法和繪畫,潘天壽對於筆法的強調都是一致的。潘天壽熟知畫史,他在論及用筆時先敘述其源流興廢,他提出:中國繪畫以線為核心,「線則須有骨力」,這種骨力的敘述可見之於謝赫「六法」之「骨法用筆」,王羲之的《筆勢論》以及張彥遠的《論畫六法》。

紙 本 26.5cm×39.5cm 1950 年代

溯源之後,潘天壽提出了對於作畫的觀點,「作畫要寫不要畫,與書法同,一如畫字,輒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機。」中國畫的「筆法」一度引起西方學者與藝術家的重視,如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勞倫斯·賓雍與著名美術批評家羅傑·弗萊都曾經盛讚中國線條的獨特魅力,20世紀立體派大師畢加索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馬克·托比還曾經專門學習過中國畫中的用線,潘天壽也在不斷對中西繪畫創作進行著比較:「中國畫以輪廓線表現對象的體感質感,以線的轉折、線的組合來表達對象形體,並通過觀者想像的補充來造成立體的感覺。這種表達方法與西洋傳統畫法是不大相同的,但表達對象感情的作用是相同的。」

紙 本 248cm×242cm 1958 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書畫同源」「以書入畫」,這些觀點正是中國繪畫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特點,這種「書寫性」繪畫需要把握用筆的力度與節奏,唯畫家通曉書法的用筆、用線之法,才能對繪畫有更深的認識。潘天壽的畫風與書風相似,皆霸悍奇絕,他在書法的創作中領會到了繪畫之理,所以以草書喻大寫意水墨畫,以正楷喻工筆繪畫。談及用筆,潘天壽大多圍繞書法主題來展開,他以書論來形容繪畫創作。在用線上,潘天壽以書法中「擔夫爭道」擬用線中的「讓與不讓」,從而更形象地表達用線上氣接線連的關係;在用筆中,潘天壽以書法里的「怒貌抉石」「渴驥奔泉」來喻下筆的沉著與暢快;潘天壽的繪畫中用筆風格自成一家,但他對於風格的追求要求在平中見奇,即追求自然美的表達。

126.3cm×30.4cm 1948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所以,他認為在運筆作線中,畫人須思「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蟲蝕木」等含義,由這些書畫術語中也能夠看出潘天壽對書畫關係的看重,潘天壽曾書法有深厚的研習基礎,他並不囿於碑帖之爭,對於當代中國畫中「有畫無書」的狀況,這無疑是一個啟示。

紙 本 108cm×57.5cm 1962 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潘天壽對於篆刻藝術情有獨鍾並且有著深刻的理解,曾撰文敘印章題款之源流興盛。他認為,印與詩書畫為一體且相通,須同時學習以求進步,且猶須學習古人之優者,通過辨浙皖印學之優劣,他贊近代趙之謙、吳昌碩為學習之模範。對待篆刻創作的態度,他引沈啟南論畫云:「『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治印亦然。」[10]中國現代國畫家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曾指出,文人畫包含四大要素: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其中,陳師曾將人品列為第一要素。潘天壽在創作與教育中始終以養成良好品德為美術的目的,無論談及中國畫的何種科目,他首先要求應反映完善的道德素質。

在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探索道路上,潘天壽是極為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承傳著中國畫的優秀傳統,強調以書入畫,詩書畫印的結合,在自身的創作體驗中,他結合畫史總結出傳統中國畫的用筆、用墨、用色以及構圖方法。同時,潘天壽並未囿於傳統理論的束縛,他勇於創新,將山水花鳥畫相結合,創造出現代性分割的平面構圖,他以強其骨的筆法與裝飾性的淡雅色彩營造了中國畫的意境美。對潘天壽而言,無論是傳統的繪畫內容或現代的表現形式,都只是文化思想的載體,中國畫的根本在於對人品和修養的塑造,因而他在傳承中國古典繪畫美學理念的過程中,以中國畫創作方法為「術」,以中國畫思想為「學」,強調中國畫思想中「學」與「術」的結合運用,從而為現代中國畫發展開拓了方法與思維的新局面。

紙 本 221cm×51.5cm 1962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145.3cm×28.7cm 1940 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紙 本 168cm×48.2cm 1960年代 潘天壽紀念館藏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書畫世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被日本掠去的13幅絕世書法!
董壽平:海到無邊天是岸,身登絕頂我為峰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