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楊炎財政思想:兩稅法制度與預算制度雛形
古代中國基本上是個農業國,而農業國的立國基礎是田制和租稅,一旦這兩項出現問題,國家肯定要混亂。唐朝中後期,由於經歷了安史之亂,山河凋零,民生疲敝,田制和租稅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果不改革,那麼很可能唐祚就此結束。唐德宗時的宰相楊炎,針對租庸調製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兩稅法,暫緩了危機局勢。在古代中國經濟史中,楊炎的財政思想十分值得研究。
楊炎是唐代著名的財政專家,唐德宗時,累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是門下省的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實就是宰相。
宰相就要肩負起治國的重任,對楊炎來說,這份責任格外沉重,因為當時唐廷的情況不容樂觀,可以說是岌岌可危。這得從租庸調製度說起,所謂租庸調,是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的賦稅制度,分為:租,實物地租;庸,去官府服力役,一般就是搞公共工程;調,向官府繳納當地特產。
唐朝的租庸調製,其實是隋朝均田制的改進版,這本是一種傑出的制度,對於恢復社會建設,增長人口和繁榮社會,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根據《通典》記載,每一名唐朝百姓,只要年滿18歲,就可以從官府那裡領取1頃土地,按照唐制,1頃為100畝,這100畝土地中,80畝為「口分田」,等到人丁年老時,官府會收回,剩下20畝為「永業田」,屬於個人財產,可以傳給後代,並可以買賣。
窮人補貼富人的後期租庸調製
租庸調製實際上是一種以丁稅為主的租稅制度,歐陽修在《新唐書·食貨志》中寫到:「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在一個以建設和恢復為主的社會形態下,這種丁稅制度不僅能體現制度公平也能體現財政效率。但是一旦社會退出建設期,進入財富積累期,丁稅制度就屬於一種不義之稅,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用窮人補貼富人。
德宗時,唐朝早已退出建設窗口期,進入一個財富積累成型時期,由於永業田可以買賣,所以當時王公巨賈積極收買老百姓的土地,他們田連阡陌,家世殷實,根本不在乎丁稅,但很多百姓淪為僱傭農,沒有自己的土地,卻還要承擔沉重的租庸調製,由此產生了兩個後果,其一,百姓貧困,民怨沸騰;其二,富戶少交稅,貧者交不上稅,國庫空虛。
經過戰亂,以及數百年的土地兼并,土地資源已經高度集中,如果繼續以丁稅作為國家租稅的根本制度,就會給最廣大的百姓帶來負擔,而且嚴重影響天下穩定。楊炎由此提出了兩稅法,即以資計稅,對資產課稅,而不是對人,也就是有錢的多交,沒錢的少交,差額稅制。
這是一種公平效率的稅收方法。擁有較多土地的富戶理應承擔稅收的大頭,土地少或者基本沒有土地的貧民不需要承擔稅負。這樣的稅制按照資產的權重進行差額課稅,體現了一種公平的稅收精神以及專業性的效率。那麼兩稅法,怎麼進行差額收法呢?
量出為入原則的確立
兩稅法以夏、秋兩季收稅,故名兩稅法。為了實行差額稅收制度,實行兩稅法必須要做一個官府「預算」,即確定到底收多少錢,這個設定可算是破天荒的舉動。
在楊炎之前,中國自古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制度,即收多少用多少。這種稅收制度不設底線,不設上限,可以無限徵收,在使用稅資的時候也沒有統一規劃,雜亂無章。不設稅收底線,官府可以巧立名目,肆意徵收,隨意攤派,用臨時稅來填補各種虧空。越是混亂的王朝,財政制度越是混亂,財政制度混亂導致戰亂和衝突,所以歷代總是陷入改朝換代的循環中。
為了避免局勢滑向不可控的地步,楊炎向唐德宗提出量出為入的財政稅收原則,建立預算體系,設立稅收閾值。一旦預算通過,再不能加稅,官府不能隨意以稅收名義再次攤派,並取消一切雜稅、雜捐。又因為定額的稅資,官府不能無限支配社會資源,只能利用給定的稅資,這也杜絕了地方治理的灰色空間,提高了唐廷的清廉水平。
當唐廷確定了稅收總額後,將任務下放到各州縣,州縣重新編製戶籍賬冊,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一律依據每戶的田地肥沃水平和總體資產情況,進行差額徵稅。也就是說,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按人頭收稅的制度,在唐德宗時期轉為了按資產和土地收稅,這為中國下一個千年的稅收制度奠定了基礎。
正如廈門大學前校長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評價兩稅法說,這種富有彈性的租稅制度,是一種兼顧各方利益的權宜之計和靈活政策。有土地的交租稅,有力氣的去幹活兒,如果還是不能實行,那就讓能夠交租稅的履行義務,不能履行的則放其一馬,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社會重新回到了一個亞穩定狀態,客觀上使百姓遠離了兵革之禍,與此同時,唐帝國也能延續國祚,使藩鎮割據的局面推遲了上百年時間。
楊炎創製兩稅法,從橫向來看,他維護了唐廷的統一和穩定;從縱向上來看,他開創了「量出為入」的原則,建立了預算制度的雛形,將中國的財政思想推進了一大步。用一種大歷史的視角評價,楊炎無愧於中國古代改革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
《通典》杜佑
《唐會要》王溥等
《新唐書》歐陽修等
《中國經濟史》錢穆
《中國經濟史》侯家駒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王亞南


※因為一枚金幣,英國要修改「寶藏法」:估價7萬,最終賣出55萬
※美國送給各國的月球岩石現狀如何?失蹤、被盜、埋進垃圾場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