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黃文勇│致敬宋韻——「黃式」束口盞

黃文勇│致敬宋韻——「黃式」束口盞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宋追求清逸之意韻,內觀內省與禪悟修道融合,形成對平易淡泊之崇尚,這清淡含蓄、內斂天然的審美取向,在當代的文學、書畫、陶瓷等藝術作品中極致呈現。

北宋范溫在論及詩文的韻味時,對宋韻有極好的概括:「行於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這種簡易閑淡的風尚,貫穿於宋代的各種藝術門類之中。其清淡含蓄、內斂天然的審美取向,很好的概括宋代的精神主張,也為文人最高審美趣味。

這種天然淡泊之美,於建盞上展露無遺。建盞粗胎為底,施燒以黑釉,釉不覆蓋全胚,露以胎底。釉色紋理變化萬千,或含蓄內斂,或矅變光彩奪目。粗胎的平淡與釉色的不凡相融,很好地詮釋了簡淡意遠,與品茶之清逸最為默契。

今日飲茶風尚存,然而飲茶之韻味卻是寡淡,用一隻帶有宋韻禪意美學的茶器品茗,這份審美或精神的追求,願為更多人所傳承……

宋盞——宋代美學之作

宋朝是中國文化歷史中極其輝煌時期,其中宋瓷的藝術造詣更異常閃耀,不管是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位於巔峰地位。宋瓷之一的建窯建盞因茶而生,是宋時盛行的禪悅風氣和理學思潮的產物,蘊含審美文化崇尚「氣韻」之美的思想。

建盞與茶絕妙之處在於禪宗思想,目光從外在世界轉移至注重自身修養,提供了一條心靈解脫的道路。

「黃式」束口盞——用創新致敬傳承

建盞因「鬥茶」而生,「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宋代鬥茶,講究「白」湯色,建窯茶盞因胎和釉中都富含鐵質,故多呈現灰黑色,利於彰顯茶色之白,所以備受推崇。

束口盞是鬥茶最標準化的盞形,其特徵口沿曲折,外緣向內凹,內壁這相應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線)。這形態在點茶時,茶湯有了明顯參考高度,內凸式也讓茶湯不易溢出,形態雖是簡單設計,卻是極思巧妙,佩服塑造工匠之思。當時宋代鬥茶所用的是約12.5cm的大口徑盞,這一容量點茶、觀茶極為合適,但隨著飲茶方式的革新,已不太適合現代人品茶使用。盞器的傳承不是按部就班,保留原來美學韻味的同時創新融合設計才是最佳的傳承。

「黃式」系列束口盞,是黃文勇致敬宋代美學經典之作,在宋盞經典器型「束口盞」基礎上傳承和創新設計而成。保留束口盞標誌化特徵——口沿曲折,外緣向內凹,注水線留存,讓宋盞的文化氣韻完美呈現。

將盞口直徑尺寸調整為9cm,盛茶容量的改變是為更適合現代人分茶和品泡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盞雖為鬥茶而生,但隨著飲茶方式的變革,作為茶具跟隨進化至更適合現代人喝茶的茶器,才是真正的「利其器」,也讓傳承有更重要意義。

建盞和其它茶器不同,鐵胎底使其質量飽滿,因此建盞韻味講究沉穩大氣,「黃式」束口盞增加高度形成很好的壓手感,讓盞器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喝茶方式及人體工學。足牆加入嵌束線的專利設計(外觀設計專利:2017300319882),讓質樸的盞型融入細節、細膩和靈動,更有質感。黃文勇「黃式」束口盞系列,以經典束口盞為載體,傳承宋盞經典神韻,呈現出一派天真、淡泊、洒脫而又渾厚的特色,讓執盞之人得予淡然愉悅。

手作——匠心溫度

建盞目前的製作已有進入機器化的模式,機器化塑胚降低了製作門坎,但對比機器和手工的胚胎,即可發現機器坯生硬,缺少靈動。「黃式」系列束口盞是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勇誠心之作,因此全部手工拉坯、塑型,以匠心之手,化腐朽為神奇,擇土為型,塑之筯骨。匠人的手作賦予作品的靈魂,這種微妙之感,當您執起盞時,就能感覺到差異性,品茶講究的是韻味,茶是手工與自然之作,自需茶器神韻為之匹配,唯相通才是妙極。

釉變——隨緣而塑

「黃式」束口盞釉色以硬木草木灰為原料,吸天地精華,釉色更顯別緻。韻動烈焰間,水乳交融,圖案脈動幻化迥然不同。以火為礪,點石成金,盞之有魂,流光溢彩,光芒絢麗。各樣釉色,隨緣而塑,不強求,不刻意,如心境隨遇而安。

黃文勇匠造 黃美金監製

黃文勇跟隨父親黃美金在傳承黑釉瓷器技藝基礎上,力求創新。收藏大量宋盞標本、完整件,研究其結構和線條,思考其外觀和設計,作品全採用傳統的手拉坯技法,使傳統的工藝得到更好的發揚,每盞精心製作,只為極致之作,每盞出窯精挑細選,只為存世完美,品質保證,極具收藏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柿紅釉建盞真的很特別,了解了解吧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