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今讀」之南宋安徽刻本《金石錄》

「古籍今讀」之南宋安徽刻本《金石錄》

感情的見證;

宋代金石學的集大成之作;

稀世珍寶,名家遞藏;

傳世罕見,面貌成疑。

——南宋安徽刻本《金石錄》

眾所周知,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性詞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丈夫趙明誠則酷愛收藏,是古器物學、金石學方面的專家。

他耗費一生精力,將所見所藏的金石器物的銘文、款識以目錄和跋尾的形式匯成一編,稱為《金石錄》。

在寫成《金石錄》初稿之後,趙明誠就不幸患病逝世。此時,李清照雖然遭遇了喪夫之痛,卻依然堅持著丈夫的事業,繼續修訂《金石錄》。

兩年之後,終於將它整理成書,並寫了著名的《金石錄後序》,記錄了夫婦二人收藏、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成書過程,文字婉轉曲折,十分動人。

由此,人們一般將《金石錄》看作是趙、李夫婦的合著,也是二人情愛篤好的見證。

陳先行採訪視頻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

《金石錄》可以說是搜羅宏富,考訂精審。記錄的金石材料上至三代,下至隋唐,共三十卷。

前十卷為目錄,每種撰錄金石銘文、碑版文字的作者姓名、寫作年代,近兩千種。

後二十卷為跋尾,是趙明誠對銘文的介紹、考訂文字,共502種。

相傳,《金石錄》曾經在南宋刻過兩次:一次是孝宗淳熙年間的「龍舒郡齋」刻本,一是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的浚儀趙不譾刻本。

但是這兩個版本在後世都極為罕見,而元、明兩代,又沒有重新雕版印行,只有一些抄本流傳。

因此,《金石錄》宋本原來的面貌,世人大多並不了解。

清代初年,杭州的藏書家馮文昌意外獲得一部宋本的《金石錄》,雖然僅僅只有十卷,不是全本,但也可算是稀世珍寶。

因此,他特意刻了「金石錄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鈐蓋在所藏各種書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時傳為佳話。

從此以後,這本《金石錄》經鮑廷博、阮元、潘祖蔭等大藏書家遞相收藏,書上的印章累累,斑斕絢麗。

而江藩、顧廣圻、翁方綱等大學者也曾經賞鑒,在書上留下了不少題詩和跋文,也增加了這部宋本的文化含量。

宋本《金石錄》由於卷數不全,卷前、卷末關於書籍版本的信息頁殘缺,所以具體的刊刻信息一直是一個謎。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國家圖書館意外獲藏了一部龍舒郡齋刻本 《金石錄》,三十卷完足,行款、刻工、字體甚至是一些斷版的痕迹都與十卷殘本《金石錄》相同。

但是奇怪的是,殘本所存十卷是《金石錄》跋尾部分的前十卷,題作「卷一」至「卷十」。

而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龍舒郡齋刻本前十卷為目錄部分,後二十卷才是跋尾。

如果殘本十卷的版本和龍舒郡齋本相同,那應是卷十一到卷二十才對。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聽一聽上海圖書館專家的講述。

陳先行採訪視頻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

原來,仔細將全本和殘本對照,我們就會發現殘宋本的卷次其實已被剜改,也就是將原本卷十一至十九,各剜去「十」字。

卷二十,剜去「二」字,又做了一些拼接調整,便成為了卷一至卷十。也就是說,這部書是遭人修改後才變成今天的模樣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要對這部書做這樣的修改呢?

剛才提到,元、明二代,《金石錄》名聲雖然非常大,但是流傳卻不十分廣泛,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具體面目,到底有一些什麼樣的內容。

那這部殘宋本原本留存的是卷十一至卷二十。這樣一來,即使不了解《金石錄》的人,一看也知道是一個殘缺的版本。

但是如果改成卷一至卷十呢?也許那些不清楚《金石錄》具體面目的人,就會誤以為世間還有一種完整的十卷本宋版《金石錄》的存在。如此以殘充全,也是古代書商抬高價格的一種慣用伎倆。

如今,這部殘宋本《金石錄》收藏於上海圖書館。雖然宋刻足本還存在於世,但這部殘宋本的文獻與文物價值,依然值得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李皓:宣統三年的東三省總督更替
韓建業:略論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