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南互保的官場,他深受慈禧信任,竟煽動官員抗旨

東南互保的官場,他深受慈禧信任,竟煽動官員抗旨

1900年,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運動興起,先是從山東大地傳到河北一帶,隨後又鬧到了北京城。與其說它是一種傳播性質的運動,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盲目排外的暴動,痛恨洋人欺辱國人而引起的流血事件。

義和團的信徒大部分信仰刀槍不入的迷信神功,可以抵擋住威力巨大的洋槍洋炮,對於義和團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它源自宋朝時期誕生的白蓮教,像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清朝中後期的農民起義,都與這個神秘的民間團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義和團的信徒號稱練就義和拳,一種力量強勁的拳法,能夠將金髮碧眼的洋人打出國外,一開始清朝統治者將義和團看作邪教,嚴酷鎮壓。

義和團

隨後因為西方勢力的猖獗,清軍對義和團的態度變得曖昧起來,不再是一門心思地剿殺,反而是寄希望於刀槍不入的義和團,能夠殺殺洋人的囂張氣焰。當西方勢力在華代表對慈禧太后要求苛刻,態度愈發傲慢的時候,一向將自己視為老天的慈禧太后,看向洋人的目光變得耐人尋味起來。義和團的前途一下子變得璀璨光明,它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民間團體,而是官方承認的一支農民軍隊。

義和團的旗幟席捲山東、直隸,清廷支持義和團運動的行為變得明顯,這在當時的北京城不再是秘密,洋人的教堂被砸,部分洋人被毆打致死。就在北方官員對義和團運動躍躍欲試時,南方的官員卻是驚奇地一致,希望清廷能夠收回成命,義和團的一意孤行勢必會給傷痕纍纍的清廷造成新的災難。時任湖光總督的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浙江巡撫劉樹棠,聯合上疏希望慈禧太后不要相信這幫刁民,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會讓整個清帝國再次陷入苦難,甚至可能會萬劫不復。

義和團

南方大員對慈禧太后的提議是,剿滅義和團亂民,然而一心想要出口惡氣的慈禧太后沒有同意,而是放義和團信徒進入北京城,而義和團的第一目標就是外國教堂和使館。西方各國公使內心惶惶,請求清廷派兵保護使館,他們看到了蠢蠢欲動的義和團正磨拳擦踵,要對使館教堂進行一番破壞。遠在千里之外的長江兩岸,南方官員對清廷失去理智的行為心急如焚,害怕西方勢力會加以報復,以牙還牙地屠戮國人。

6月17日,英國駐漢口總領事法雷斯,特意去面見湖廣總督張之洞,表示對義和團的擔憂,害怕他們會向南開進,商業活動會陷入停滯,英國在長江流域的「特殊好處」就會遭到破壞。法雷斯的一番話,正好契合了張之洞的內心想法,一旦義和團向南開進,這群狂熱分子勢必會帶來不小的麻煩,張之洞撫須沉思了好一會。

李鴻章

法雷斯看到自己的話起了作用,趁熱打鐵地說;「如果長江流域發生變亂,英國政府可以提供軍事援助。」張之洞心裡咯噔一下,說是為了維護長江流域,其實不過是為了你們洋人眼中的那塊肥肉罷了。張之洞迅速回答說:「假如我大清需要援助,會和英國領事協商,但在我看來,這裡不會發生過於嚴重的事情。」張之洞的意思很明確,他有信心有能力阻止義和團南下,暫時不需要英國人的一番「好意」。更何況英國軍艦一旦開到這裡,那麼就會開外國軍隊駐紮的先例,各國軍隊蜂擁而至,那麼清朝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權利都將喪失。

6月21日,慈禧太后下達《宣戰詔書》,從外國人傳教談起到對每一個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享受特殊利益的國家宣戰。這份詔書表示清廷遭受欺辱因而義憤難平,歷朝歷代都沒有這麼屈辱的時候,不得不「人人敢死,執干戈以衛社稷」。慈禧太后簽發的這份詔書是近代以來第一份慷慨激昂的詔書,一般宣戰書都會針對某個國家,可慈禧用的稱呼是「彼等」,意思是將各個獨立的國家看作一鍋大雜燴。清朝在屈辱半個多世紀後,第一次這麼有底氣,竟是因為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神功!不出所料,詔書下達的消息傳遍全國各省,同樣傳到了南方官員的耳朵里。

慈禧太后

南方是最早和西方打交道的地區,從早先設立的廣州十三行,再到後來開放的通商口岸,無不顯露著西方國家和清廷的戰爭痕迹。情急之下,南方官員經過連夜的商議,最後作出了這樣的結論:朝廷詔書是在義和團的挾持下發布的,暴民衝進了北京城,脅迫著皇上和太后,這絕不是皇上的本意。南方官員一早就知道慈禧太后的態度,他們這樣自欺欺人是一種裝聾作啞的手段,不過是為了維護勢力和保住南方地區不受戰火影響。

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第一時間向英國公使拍去電報,表示中國有足夠的能力來維護長江流域不受義和團亂民的侵擾,希望英國不要派軍艦進入長江,以免驚擾百姓,多生禍端。英國人對北京宣戰的消息感到不可思議,幾年前還卑躬屈膝的清廷,竟然敢向西方國家宣戰,而且對象還不是一個。好在張之洞的來回周轉和再三努力,長江流域沒有出現一艘外國軍艦,張之洞突發奇想出了一個名詞,互保。

慈禧太后劇照

他向西方國家公使承諾,會竭力保護洋商傳教士,同時宣告各州縣不可與匪為伍,對義和團要絞殺殆盡。張之洞的提議後來被演變成《東南互保章程》,簡單地說就是清廷南方官員不支持義和團殺洋人的行為,不承認《宣戰詔書》的合法性,會遵守當初簽訂條約的規定,切實保護商業貿易正常進行。可還沒等南方官員和外國公使簽訂「互保條約」,朝廷的聖旨就傳了下來,慈禧太后看到光憑義和團的神漢是難以阻擋八國聯軍的進攻,希望南方軍隊北上勤王。

歷朝歷代的官員都深知,你可以貪贓枉法、腐化墮落,但絕不可以抗旨,這樣就是擺明和朝廷對立,坐實了謀反罪名。明清時期,謀反重罪將會被處以凌遲,即使是像劉瑾那樣的專權宦官,依舊難逃凌遲刑罰。清末官員大多是科舉出身,1905年才算廢除科舉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還牢牢刻在他們的腦袋裡。南方官員在聖旨和互保之間進退兩難,就在他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李鴻章站了出來。

李鴻章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向朝廷發去了一封電報,表示北上勤王的聖旨是偽造的,他的態度是「粵不奉詔」。李鴻章的做法模稜兩可,他認為這是偽造的詔書,自然也就不存在抗不抗旨的觀念了。作為慈禧太后重用的名臣,李鴻章怎麼會不認識聖旨上的璽印,可他寧願裝作老眼昏花,一副不肯相信的樣子。

連李鴻章都這麼做了,南方官員自然也就將所謂的聖旨拋在腦後,在他們眼裡,互保才是最重要的,保全自己也保護百姓。自秦朝建立至清末,公然抗旨的官員只存在於東南互保的官場,在慈禧太后西逃的時候,有一半的朝廷命官公然抗命,這真的是歷史上頭一遭。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開無田 的精彩文章:

這個朝代有意思:大臣指責皇帝,不做也罷,皇帝竟無可奈何,忍了

TAG:花開無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