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練拳體悟之肘底看捶的捶應在什麼位置

練拳體悟之肘底看捶的捶應在什麼位置

文|張啟林 編輯|禪音

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然而我在教學中,發現學員在演練肘底看捶定式時,有的把右捶置到左肘關節的下方,有的置到左肘的內側偏下,兩種練法。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練法呢?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前輩們和名師們對肘底看捶練法的論述。

我們一起來看看,前輩和大師們是怎樣論述的:

楊澄甫宗師在《楊澄體用全書》(P18)中是這樣論述的:「.......我即將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轉至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其勢,向機而發,未有不應聲而倒,此之謂之肘底看捶也」。

楊振鐸大師(楊澄甫宗師之四子)在《楊氏太極拳、劍、刀》(P60)中是這樣論述的:「......右手握拳,拳向里扣,拳眼朝上,掌心向里,置於左肘下方,面向正東,身偏右側15度,兩眼向前平視」。

楊振基前輩(楊澄甫宗師之三子)在《楊澄甫式太極拳》(P57)中是這樣論述的:「......右手由上至下緣左小臂外側弧形下落,邊落邊外旋握拳,置左肘內側,低於肘,眼向東平視」。

顧留馨前輩在《太極拳術》(P140)說到:「......右掌向前伸,當至中線與鼻尖對齊時,坐腕、掌心向左,食指上揚,食指尖與鼻尖相距約四個平拳,右肘尖距右肋約兩個平拳。隨即沉肘,掌內旋經左小臂外側向下蓋,邊蓋邊握成拳置於左肘下,拳眼向上,貼於肘尖下。拳心向里。肩與髖對,肘與膝對,手與足對。眼神稍關顧左掌向下采,當右掌向下蓋,左掌將向前上穿出時,即向前平視,但眼神仍關顧左掌穿出。

趙斌師爺和恩師趙幼斌以及路迪明老師合著的《楊式太極拳真傳》(P42)中講到:」.....右掌向左經左掌外側下蓋,隨蓋隨握拳,置於左肘下,拳眼向上,拳心朝里,眼稍顧及左掌向下繞,當左掌穿出時,即向前平視」

扎西前輩在《感恩太極_扎西解析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P123)講到:「...... 右拳位於左肘下緣內側,拳眼向上。左掌指尖高與鼻尖齊,掌心斜向前。左肘尖與左膝上下相對」。

不難看出,這兩種練法,前輩和大師們均有論述。那麼,那一種練法,更能打出周身一家的整勁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拳友們按以下方法,一試便知!

定式動作到位後,按上述兩種練法的要求,將右拳分別置於不同的位置,讓拳友站在你的前面,分別推其左掌和右小臂,看那種練法在不用拙勁、僵勁的前提下,能輕鬆的接住拳友喂的勁,且不被撥根。能接住勁,不被撥根的練法,就是最好的練法。有興趣的拳友,還可試試右拳不置於左肘關節的下方,而分別置於左肘關節的前面一點點或後面一點點,去感悟「位置就是勁,」(楊振基前輩所云),去感悟「差之亳厘,失之千里」的拳諺。

(廣告)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太極以拳代樁,以拳為樁,「無處不是樁」
習練太極拳禁忌「螞蚱眼」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