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脾胃病是吃出來的,這三個飲食壞毛病要馬上改

脾胃病是吃出來的,這三個飲食壞毛病要馬上改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 編 導 讀

飲食可以養人,也可以傷人。老百姓的話講:「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想要不得脾胃病,壽命更長,一定要避開這三種食傷。

人每天都離不開飲食,飲食習慣如果有一點點的不合理,對人的影響就是巨大的。說白了,現代的脾胃病,多半都是吃出來的。

飲食不合理,具體說來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等。

這三個飲食毛病,首先損傷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進一步還生濕、化熱、生痰,成為重要病因。

所以,李東垣《脾胃論》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論。

一、飲食不節:過飽時可用保和丸

節為節制,含有定量、定時的意思。飲食應定質、定量、定時。饑飽失常,或不能按時吃飯,就是無節。

1.饑飽失常

食量過少或者過多均可導致疾病。

一是過飢。

水谷精微缺乏,可致營養不良,氣血衰少,形體瘦弱,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

就條件而言,現代人能吃飽應該基本沒問題,所以那種被動的過於飢餓應該很少了。但是主動的挨餓卻不少見,比如減肥、斷食辟穀,沒有把握好度就會過飢。

當今不少減肥法,急功近利,多以傷脾為能事。比如服泄下藥者,氣液定虧,所謂「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節食太過者,不單氣血生化無源,更有脾胃空轉,自磨而損;

更有甚者,土虛不運,水泛為痰,則成「肥人多痰」。求瘦不成反為胖,真可謂世事無常。

坤土厚才能載物,內榮方顯外華,這才是健康與美容正道。

二是過飽。

飲食停滯,就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嘔吐泄瀉等癥狀。所以《黃帝內經》就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說法。

偶爾的過飽比較好辦,吃些保和丸、保劑丸之類的中成藥就可以解決。但假如經常飲食過飽,帶出來的問題就會比較多。

《素問·奇病論》云:「肥則令人內熱,甘則令人中滿」。過食肥甘厚味就容易引致現代所講的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血三脂過高、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等。

三是饑飽失常,多見於小兒。

因為小兒脾胃功能較弱,加上飲食不能自制,所以易為饑飽失常所傷。

這裡特別要注意,小孩特別容易被飲食所傷,《幼科釋迷·食積》說:「小兒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

嬰幼兒乳食不節,傷及脾胃功能,久則出現面黃肌瘦、精神萎頓、毛髮焦枯等癥狀。

2.飲食無時

有規律地、按固定時間進食,可以保證脾胃運化有節奏地進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

土合四時,樞軸運轉因時而有節。如果時早時遲,時快時慢,時停時動,什麼樣的樞軸可以承受?

二、飲食不潔:急性腸胃炎怎麼辦?

飲食不潔是指飲食不清潔,或進食腐敗變質有毒的食物,或誤食毒物等。

不少胃腸道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潔凈所致,腹痛、吐瀉、痢疾等是其常見病症;

如急性胃腸炎,在中醫來講,最常見有兩種型,一種是寒濕內侵,一種是濕熱下注。

寒濕型的主要見病理分泌物排泄物清稀,比如瀉下物清稀,嘔吐物清稀,同時人容易有惡寒的感覺,這個時候比較合適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丸。

假如寒象比較明顯,加上附子理中丸可能效果更好。

如果是嘔吐物黃濁,或者是瀉下黃臭,有拉完又想拉,拉不幹凈的感覺,就是濕熱型,葛根芩連丸應該是比較恰當的中成藥。

如果癥狀比較急重或者複雜,那還是到醫院找有經驗的醫生診治。

飲食不潔亦可引起蛔蟲、蟯蟲、絛蟲病等寄生蟲病,臨床出現時常腹痛、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症。這個最好先到醫院做做檢查,如果是某種寄生蟲病,再做針對性治療。

有些飯店的食物不新鮮,讓人不放心,如果吃到變質、腐敗、有毒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輕則腹痛、吐瀉,重則昏迷甚至死亡。

三、飲食偏嗜:人不能純粹按照喜好來吃

人類要想獲得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必須做到飲食結構合理,五味調和,寒熱適中,葷素搭配合理,無所偏嗜。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飲食偏嗜包括種類偏嗜、寒熱偏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飲酒等。

1.種類偏嗜

上面《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就提出飲食結構應多種多樣,以穀類為主,肉類為輔,蔬菜為充,水果為助,飲食種類合理搭配。

現在最常見的是葷素上的搭配失調。比如漢人,本來就是以素食為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肉類食物的比例在加重。不是說這種比例不能調整,但現在普遍調得有點過了,不少人變成了以肉食為主。

一向習慣以素食為主的民族,有沒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化到能消化那麼多肉食?

現在胃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結腸炎,胃腸易激惹綜合征,或者腸癌之類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為什麼?難道不值得思考?

更不用說前面提過的代謝性疾病,部分原因也跟肉食太多有關。

2.寒熱偏嗜

健康的飲食不應完全按照個人嗜好來進行。

因為偏食生冷寒涼,則易損傷脾胃陽氣,致使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清稀等病症,時間久了就會損傷人體陽氣;

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便秘、口瘡、牙齦腫痛等病症,時間久了會傷人陰液。

寒熱偏嗜,這兩種偏嗜,哪種對人的損傷更大?

應該說是偏食生冷寒涼。為什麼呢?假如偏嗜溫熱食物,反應很直接,立馬就會有上火的表現,那麼很多人立馬就會處理,所以它對人的損傷,隱患沒那麼大。

但是寒涼傷人,它的證候反應,其中一部分是當下就有反應,但相當比例的當下反應不一定那麼劇烈。比如有點口淡,不過有點輕度的不舒服,大便偏爛,胃口略為減弱。

很多人都不一定會處理,這就好像形成了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效應,等你發現有問題了,機體的陽氣(尤其是脾胃的陽氣)已經受損了。容易形成的是慢性病症,所以調整起來,也沒那麼快收效。

3.五味偏嗜

人的氣血精津,皆由五味資生。五味與五臟各有其所喜。

比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但是,如果長期嗜食某種食物,就會使該臟腑機能偏盛,久之則破壞臟腑間的協調關係,發生臟腑之間的病理傳變。

比如味過於酸,就容易增加肝氣,則易致肝氣過旺盛而乘脾胃。

因此,飲食五味應當適宜,平時不要偏嗜,或做到飲食與體質相宜。

有病的時候注意宜忌,做到食物與病證相宜,才能增強體質,促進疾病好轉。反之則會增加體質之偏或加重病情。

4.嗜酒

適量飲酒,可以宣通血脈,舒筋活絡。但酒這東西,小酌怡情、活血,多喝傷身。

為什麼?因為酒除了活血之外,它還有一個作用,無論白酒、紅酒、黃酒,都有增加濕熱的作用,而啤酒只增加濕,本身卻不熱。

徐靈胎《內經詮釋》里說:「酒性純陽,陰虛得之則蒸熱致損;酒質純漿,陽虛得之則助濕致虛。」

如果長期、過量飲酒,則易致濕熱內生,損傷內臟。

這裡要注意,不是說酒有一點活血化瘀作用,就鼓勵大家喝,沒有活血化瘀要求的人盡量少喝,就算是有活血化瘀要求的人,酒,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註:本文所涉中醫方劑需由醫師辨證使用,切勿隨意試用。)

慢性胃炎常見,治療時辨對證、用對方是關鍵。

寒邪客胃型、飲食傷胃型、肝氣鬱滯型、痰飲內停型……慢性胃炎共有十多個證型,每一證型該如何遣方用藥?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中都有解答。

《 慢性胃炎百家百方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好書)

本書分為上、下篇兩部分。上篇概說以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的認識為主要內容,介紹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防治方法、古今名家治療慢性胃炎的要領和心得體會等。下篇百家驗方選取古今醫家治療慢性胃炎的驗方,從來源、組成、功效主治、驗案及按語等不同方面對驗方詳加闡釋,有利於讀者全面理解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

好書需時時研讀

微信端電子書

滿足您隨時閱讀的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3種方法拯救失眠
防治「偏頭痛」,從學會寫《頭痛日記》開始

TAG:悅讀中醫 |